哪裡有财富和機會,人群就會向哪裡移動。隻有春節那一刻,多數中國人的社會流動目的才是明确的,那就是一個被稱之為“家”的地方。春運已經成為一條實現民族認同的旅程。
——周慶安(beat365國際傳播研究中心)
2008年春運預售票昨日開賣。在這個數十年來被談論了無數次的話題重新開啟之後,從大學生到農民工再到都市白領,大多數在外地工作的中國人恐怕都已經歸心似箭,即便身在辦公室,心也在規劃着春節回家的時間,準備踏上春運的旅程。
在資本成為全球化流動的資源之後,今天的中國人已經越來越熟悉一種廣泛和自由的社會流動。這種流動是放射性的,甚至是漫無目的的。哪裡有财富和機會,人群就會向哪裡移動。隻有春節那一刻,多數中國人的社會流動目的才是明确的,那就是一個被稱之為“家”的地方。如果說前者是趨利式的,那麼後者則是趨情式的。
不帶褒貶地說,趨利式的流動,其實是全球化的年代裡一種社會發展的常态。沒有趨利式的流動,就沒有春運的難題。自1954年起,鐵道部就有春運記錄,但春運難、春運高峰則是在改革開放深化後,大量勞動力自由遷徙的20世紀90年代末乃至21世紀初成為一種熱潮,2007年春運人數超過了21億人次。但是在趨利的過程中,同一個民族的個體常常會迷失了對于自身文化和傳統的認同。家庭、父母、團圓、孝順這些建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也逐漸淡漠,由此也引起了社會其他價值取向的缺失。“常回家看看”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語境下,成為了社會中大多數人期待的一種價值回歸。春運也就成為了趨利式流動的一種情感釋放。
社會學者們常常懷疑,我們用什麼方式實現民族認同?多數人都會認為,最原始也正是這種趨情式的流動,是實現民族認同的最好方式。作為同文同種的民族,我們用語言和文字實現同文;用趨情式的流動實現同種;用理性的回歸來補償商業化留下的鄉情空白。當你在擁擠的車廂内、熱絡的機艙中聽着熟悉的鄉音入睡的時候,春運已經成為一條實現民族認同的旅程。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把民族認同簡單地停留在傳統意義中。在世界上大多數民族發展的過程中,民族認同的另一個基本點在于:現代化過程中的權利認同。其實,這些年來春運問題的讨論之多,以及春運改革的呼聲之高,本身就是現代化的認同需要。
改革開放30年來,GDP的增長和藏富于民的目标正在逐步實現。但是政府自身管理模式的改革,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成為了社會公衆對建國理念和政府執政認同的一個基礎。基于春運而言,由于中國是人口大國,在一個有限空間内的移動群體數量越多,就越容易引發擁堵、低效等諸多社會問題。因此春運也容易成為鐵路、交通、公安、醫療系統最為忙碌,公共服務最容易缺失,公衆出行權利最容易受到侵害的過程。這時候,中國的小康、和諧甚至是富裕,都不停留在衣着光鮮的摩天大樓裡,而在一個回歸傳統與探尋現代化雙向動員的春運過程中。
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在他的《社會學》一書中說:“當全球化發展時,人們經常通過複興地方認同來作出反應,以此在一個迅速變化的世界中獲得安全感。”這就是春運可能帶給我們這個國家的變化,也就是一種民族認同軟實力的增長理由。當然,在悶罐式的列車、擁擠的長途汽車中,甚至一票難求的窗口前,人們或許還在等待這種安全感的歸來。
(作者周慶安系beat365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人員、beat365官方网站教師,轉自《廣州日報》2008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