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日期:2008-01-10作者:jc信息員 浏覽量:

文化,特别是媒介文化、演出文化、音影文化、出版文化這四大類主流文化,構成了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文化,是否能夠滿足需求,是否能夠增強人們對生活幸福的體驗,是否能夠為世界文化提供更具生命力的價值選擇,決定了中國文化作為軟實力對内是否具有民族精神凝聚力和對外是否具有世界文化影響力。軟實力,不僅僅是一種競争力的需要,也是一種向心力的需要。

首先,在文化流通全球化的現實中,中國民族文化應該轉化為世界共享的文化。我們常常引用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果說,魯迅先生強調的是差異性的重要的話,今天我們似乎還應該重視某種對需求同一性的認識,強調民族的應該是世界的。今天,文化要用差異性的内容表達人類的普遍感情與普适價值,與世界各種優秀文化一起,用“差異”與“普适”的結合,創造一種“熟悉的陌生”,才能既影響本民族的接受者,又能向世界傳播民族文化。

其次,在文化生産市場化的大背景下,傳統文化應該轉化為被當代人接受的現代文化。中國文化傳統源遠流長,但是,任何傳統如果要被今天的觀衆所接受,都必須成為當代文化的組成部分,與當代人對話,滿足當代人需要。文化傳統本身也是特定時代中華民族應對當時所積累的文化智慧和藝術想象。而我們今天,并不生存在那樣一個時代,因此,簡單的傳統還原既不可能,也不必要。我們需要的是将傳統變成現代的一面鏡子,一種參照,讓傳統與今天對話,否則,“傳統”元素不僅不能征服其他國家、地區與民族的觀衆,也難以征服中國觀衆。無論是“女子十二樂坊”,或是《卧虎藏龍》,它們的成功,都證明了傳統隻有在作為現代的組成部分的時候,才具有文化的魅力。

第三,在文化産品競争的傳播格局中,單向的宣教文化應該轉化為雙向的交流文化。傳播是一種交流。任何交流都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尊重、相互妥協,因此,無論是面對本民族的文化接受者,或者是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接受者,我們都不能簡單地以一種“一廂情願”的理想主義方式進行教化,而應該做更多的“對話”、“談判”,甚至當我們對外傳播能力不足時,還需要對國際市場做必要的妥協與讓步,所謂以退為進。當中國文化力量還比較薄弱的時候,首先解決的是要能夠走得出去、立得下來、傳得深遠,即便對自己的文化傳統和立場有所放棄,也是用今天的策略性放棄來争取明天的戰略性獲得。實際上,許多國外文化産品進入中國時,也會有意識加入中國元素,适應中國市場需要。

當然,要找到民族與世界、傳統與現代、傳播與接受之間的中介點、平衡點,并不容易。不過,市場由于能夠最直接、敏感地反映文化接受者的需要,因此,這種動态平衡點的把握,往往通過市場的檢驗和選擇是最簡單的辦法。盡管對于文化的生産和流通來說,市場肯定存在“失靈”的盲區和死角,但尊重市場卻肯定是文化軟實力能夠提升的途徑。

正如中國經濟硬實力的迅速增長,來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釋放的巨大生産力,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賴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和堅定。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一個健康活躍的文化生産和流通機制,創造具有世界胸懷的中國文化,建構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和交流平台,創造性地參與全球文化的交融。

(作者尹鴻系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教授、博導,摘自2008年01月10日人民網-《人民日報》)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