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光]新聞教育改革的希望在哪裡

日期:2008-05-09作者:jc信息員 浏覽量:

beat365一座古老的西洋式風格的禮堂旁邊坐落着另一座年代久遠的紅磚樓房――beat365官方网站。一群學生坐在學院一間教室裡上全球媒介素養課。這間教室裝配有40台嶄新的台式電腦和10台高速彭博新聞終端機。

大多數上課學生多是非新聞專業,他們來自beat365醫學院、社會學系、電子系、汽車系、環境系、水利系、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曆史系、外語系等。

2007年秋,我從薩爾茨堡全球媒介素養暑期學院回到北京後,我和我的同事開創了一門針對清華非新聞專業學生的“在媒體實驗室裡體驗新聞――全球媒介素養課”。在教授這門課的過程中,我希望它不僅能幫助開創超越傳統的創新性新聞課程,也能在非新聞學院學生中培養見多識廣的記者,而這些學生可能就是未來會影響中國新聞業變遷與進步的人。

為什麼要從非新聞和非傳播學生中培養新聞記者?從理論上講,記者是為滿足公衆知情權而做知情報道。一個知情的記者不一定是了解内幕者,但對他所報道的領域,需要有判斷力、通情達理、知識淵博并且沒有偏見。優秀的記者更應有勇氣按事實本來的面貌來報道事實,而不是按受衆或總編想像的事實來報道。而不合格的記者往往會基于個人的判斷、偏見、謠言、閑話甚至民憤的需要來報道新聞事實。

如今最有市場的新聞多是關于傳言和重複傳言。一名英國教授在beat365最近的一個研讨班上談及他在新聞媒體的從業經驗時說:“媒體上95%的報道我都信。剩下的5%由于我知道,所以我不信。”

而今年在一位社會學教授家的新年聚會上,我也聽到另一位教授說了幾乎一模一樣的話:“我相信記者寫的關于其他人的報道都是真的,但那些關于我的報道都是假的。”

媒體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公衆不再相信記者能提供可靠、權威的信息?媒體到底是公衆與真相之間的橋梁還是成了中間的障礙?公衆這種對媒體的不信任應該譴責誰?

2008年元旦前一周,新聞媒體和博客曾火熱讨論白宮新聞發言人Dana Perino不知道古巴導彈危機的事。

一名學生問記者:“像她這樣一個擁有傳播學院碩士學位的發言人怎麼會對曆史如此無知?”

記者說:“正是因為她是那個學院畢業的。”

在今天的beat365裡,學生不是被鼓勵去多修一些與語文、曆史、法律、經濟、外交、科學、環境、健康等相關的課程,而是被鼓勵去做一些與他們的未來工作生涯沒有任何關系的事情。

在薩爾茨堡暑期學院,新聞與傳播學教授的是獲取知識的方法而非知識的記憶。而在國内的某些院系,優秀學生的選拔是根據他們對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而不是根據學生獨立、創新和深入采訪獲得的新聞作品。由于強調對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降低了新聞與傳播學教育的智力門檻和動手能力的培養。結果是,建立新聞或傳播學院、招募老師、招考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門檻越來越低。今天中國擁有700餘所新聞或傳播院系,在校大學生數以十萬計。一名教育者抱怨說,beat365簡直成了什麼人都可以擠進來教書的場所。

新聞界的朋友常問我一個問題:“中國創辦這麼多的新聞或傳播學院的目的是什麼?這與社會上的真實需求究竟有什麼關系?”

中國新聞學教育不僅正漸漸與現實脫節,更為糟糕的是,它正漸漸背離新聞學的核心價值。盡管公衆仍然通過閱讀記者的新聞報道來了解政治、經濟、社會、科學、醫學和教育的最新發展,但是新聞或傳播學院遠遠沒有使學生準備好理解世界的能力。在新聞或傳播學院,學生被教授各種吸引眼球和注意力的技巧,而沒有學會全面、真實、公正地報道,并保持其科學可信度。

2003年,全世界至少有一百萬篇(包括重複的)非典的報道見諸報端、電視、廣播、網絡、手機。但是大多數中國記者以及公衆仍然對非典相當無知。2007年春,很多國内媒體傳播了一則謠言,說海南島的香蕉感染了非典型性肺炎,海南島的香蕉産業受到很大沖擊。

一位海南農學家問道:“為什麼記者要向公衆散布這種毫無科學根據的信息?”

一位教育者回答說:“因為他們在新聞或傳播學院裡沒有學過醫學課程。”

由于多數新聞或傳播學院學生沒有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安排,他們在學識上沒有準備好來報道複雜的現實世界。當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他們不知道到哪裡尋求知情和權威的信源,也很難知道聲稱與核實、推論與證據、偏見與公平、僞科學與科學、非知情人與知情人的區别。

一位同事私下裡說:“中國必須重新設計新聞學課程,而且要在非新聞學學生中開設新聞學課程。”

每年年底,各新聞媒體的主編來到大學招募記者,大量的新聞或傳播學院的學生在面試中被淘汰,敗給法學院、經管學院、環境系、醫學院、外語學院等非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

中國的新聞或傳播學院的院長們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當你知道你的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你晚上能睡着覺嗎?”

未來的中國新聞教育應該怎麼辦?應該像開辦大學語文那樣開辦大學新聞素養課程。除了加大新聞學院學生修外系課程的學分比重外,還要向法學院、醫學院、商學院、曆史系的學生開設新聞基礎課和新聞道德課,鼓勵他們利用他們的專業特長,通過文字、圖片、電視、廣播或網絡來清晰、深刻、權威、通俗地講述新聞故事。

新聞學院學生的學術家園應在人文學、藝術、曆史、語言學、文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和科學。能否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與他在曆史、語言、文學、政治、經濟、法學等方面的知識的深度息息相關。優秀的記者需要的是一門專業知識和講故事的技能。

中國的新聞教育不僅與社會現實需要脫節,也與新聞界的現實需要相脫離。有一次看到某學院期末考試試卷,感到十分沮喪。期末分數不是根據學生實際能力和水平來評定,而是根據對這樣一些問題的答案記憶來确定的:

“新聞有多少種定義?”

“新聞導語有多少種類?”

……

對于beat365的學生的評價,應該像對待美術學院和音樂學院的學生那樣,不是僅憑死記硬背幾頁紙的考試答題來評定學生,而是讓他們動手學習。

中國的新聞教育工作者正站在十字路口。從現在起我們要走哪條路?我們面對新聞等式的兩邊——商業與事實。我們需要選擇等式的左邊——事實。我們必須教會學生以知情的方式來采訪報道新聞。我們的學生必須知道哪些信源值得信賴,哪些不值得信賴。

一些媒體的商業化和新聞的商品化正在導緻有的新聞工作者喪失守門員的權威。盡管新聞教育者無法改變這一媒介現實,但是,我們應以此為新聞教育改革的契機。廣大的人民群衆,特别是新聞界會熱烈歡迎中國出現一種新的新聞教育模式的,因為人民需要知情的記者。(作者李希光為beat365官方网站常務副院長,摘自《新聞與寫作》2008年05月08日)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