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安] 新聞人是托舉生命的另一條肩膀

日期:2008-05-21作者:jc信息員 浏覽量:

提要:之所以新聞人沖在地震災區的最前沿,因為他們的筆和鏡頭,也是挽救生命的戰鬥工具。

在汶川大地震一線,我們看到了許多活躍的新聞人的身影,他們是另一支抗震救災的“先遣隊”。當軍人在新聞人的鏡頭前托舉生命的時候,災區的第一手報道,第一張圖片都是從新聞人手中發出。面對慘痛災情,中國新聞人正在充當托舉生命的“另一條肩膀”的角色。

此次報道,新聞媒體和新聞人的表現可圈可點。比如央視第一時間把鏡頭對準震後的廢墟,中斷正常節目進行24小時不間斷地現場直播,此舉可能刷新中國公共傳媒對重大事件的報道模式,其突破意義顯而易見。同樣,包括中央電視台、新京報在内的國内許多媒體,都不惜版面,報道地震現場,宣傳民衆愛心,顯示出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

而同樣,屢見新聞人踏泥濘,攀山崖,奔波于廢墟之上,輾轉于震區之間,為災區的訊息不因道路、通訊的中斷而出現真空,見證着中國新聞人的職業操守和鐵肩道義。至于央視主持人報道災情時幾度哽咽,乃至潸然淚下,也從某個角度揭示了新聞人的悲憫情懷。

托舉生命,意味着新聞人在特殊的自然災害面前,承擔了多種社會使命。一方面,新聞人是政府信息和公衆需求之間的重要橋梁,自地震發生後,各種消息此起彼伏,各地群衆對災區的關注和對救災工作的關心溢于言表。這時候,充分的報道和第一手的新聞,就是傳遞信息,化解擔憂的最好良方。之所以各個媒體的記者沖在地震災區的最前沿,因為他們的筆和鏡頭,也是挽救生命的戰鬥工具。

另一方面,新聞人又要做社會動員的重要輿論推手。此次汶川地震之後第二天,中國的部分主要媒體就向全國各地民衆發出了行動起來,支援災區的号召,更在後來提供了各種支援渠道。從5月13日開始,人們可以在街頭的獻血車前看到排起長隊的人群。這種我們曾經極度渴望,也曾經擔憂失卻的畫面,自覺地出現在2008年中國最困難的時刻,實際上不僅是輿論動員的效果,也是媒體對災區情況報道所激發的民族意志。更遑論有許多媒體的記者在采訪的同時,也加入到救災隊伍中間,親手搬開那些石塊、預制闆。

有擔道義的鐵肩,才有著文章的妙手。汶川大地震,同樣是考察中國新聞人使命感和榮譽感的曆史契機。我們見到了不少媒體拿出版面向遇難者緻哀,也看到了不少電視媒體為此停播了娛樂節目。如果說新聞人是一個職業群體的話,那麼在突發災害的報道中,這個職業群體表現出了自覺的社會擔當,也表現出應有的職業使命感和榮譽感。當然,從職業群體的角度說,這次災情是我們新聞人的試金石。

“5·12”汶川大地震,無論從傷亡人數還是造成的情感傷害來說,都無疑是一次國殇。對于全民族的傷痛,新聞人自然首當其沖,品嘗肌膚之痛。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得足夠好,就是因為他們離現場足夠近。新聞人都知道一句話,新聞是曆史的第一章。那麼這一章除了撰寫慘烈、團結、迅速之外,還要記錄新聞人的一舉一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也相信新聞人能夠做得更好。(作者為周慶安beat365官方网站教師轉自《新京報》2008年05月16日)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