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電影要柔性塑造國家形象

日期:2009-06-22作者:jc信息員 浏覽量:

尹 鴻 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教授

核心觀點

一些被世界關注的中國電影,更多地表現了中國社會現實的貧富差異、階層對立,而影片中的中國民俗、中國場景、中國符号、中國元素,也多少帶有獵奇性和誇張性,缺乏對中國人的英雄性、偉大性和崇高性的展示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展現怎樣的國家形象已成為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在所有文化樣式中,電影的跨國傳播能力最豐富、最有效,在國家形象的塑造方面更緩和、更柔性、更能融合視野上的對立,從而構造一種國家的文化“軟形象”。

所以,美國政府從上世紀30年代以來,就一直通過國家行為推動美國電影進入全球市場,與其說其看中的是有限的票房價值,不如說是看中了電影所包含的豐富的“廣告價值”。

中國電影也已經成為中國所有文化行業中“國際流通”水平最高的産品。中國電影對塑造中國的國際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少外國人因為電影而對中國産生了興趣,激發了了解中國的願望,培養了中國情感。

但總體來看,一些被世界關注的中國電影,更多地表現了中國社會現實的貧富差異、階層對立,而影片中的中國民俗、中國場景、中國符号、中國元素,也多少帶有獵奇性和誇張性,缺乏對中國人的英雄性、偉大性和崇高性的展示。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當然是西方電影節和電影市場選擇的結果,但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電影迎合國際市場的結果。要改變這種狀況,進一步改善電影中的國家形象,就必須充分尊重電影文化的傳播規律。

首先,中國電影應在多樣性的基礎上塑造獨特的、正面的國家形象。目前,塑造“高大全”的中國形象,既不符合藝術創作的審美規律,也不符合國家發展的實際。中國電影要更自覺地去發掘能夠體現中華民族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而不同的文化,呈現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傳統、藝術傳統和生活方式,展現中國燦爛的文明和美好的河山。

第二,中國必須融入世界才能影響世界,自立于世界之林而不是世界之外,中國文化才能有影響力。中國電影可以用中國的道德和哲學去補充豐富世界文化,但在塑造中國國家文化形象差異性的同時,也要努力表現勇氣、尊嚴、尊重、憐憫、崇高、英雄、犧牲、愛這些人類共通的情感。

第三,中國電影應加速産業化改革,利用市場力量,建立具有支配能力、擁有全球渠道的跨國電影和綜合性的媒介企業,隻有這樣,才能在塑造國家形象上獲得更多的話語權。沒有市場權力就沒有話語權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市場是最大的政治。所以,中國電影的産業化改革還需要更大範圍内的開放和進一步的升級,有了中國的好萊塢,中國電影塑造中國形象才能具有更大的主動性。

總之,中國電影所塑造的國家形象,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國家文化“軟形象”,是否能夠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自豪感,是否能夠為世界文化提供更具生命力的價值選擇,将決定這一形象對内是否具有民族精神凝聚力,對外是否具有世界文化影響力。

轉自人民網2009年06月18日

更多“新語”,請見人民網文化頻道http://culture.people.com.cn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