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用理性之眼看媒介

日期:2009-08-17作者:jc信息員 浏覽量:

一方面是因為他從事媒介研究和教學的職業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自己曾親臨媒介工作所産生的沖動,君超對媒介的“批評”和“反省”态度執着、堅定和鮮明。

君超做的是一件意義重大的工作。今天,無論是新媒介或是舊媒介,無論是平面媒介或是電子媒介,在場的、在線的、在地的各種媒介信息包圍着我們,像陽光、空氣、水一樣,構成了我們的生态環境。媒介不僅為我們提供資訊、娛樂,而且也為我們提供着對社會對自我、對曆史對未來、對幸福和不幸、對是與非的認知、感知和體驗。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着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判斷。因此,媒介健康了,我們的生活才能健康,媒介病了,我們的生活也必然會是一種“病态”。而君超則自覺地将自己當作了一個媒介生态的監督者、媒介病的治療者,誠心誠意甚至有時是殚精竭慮地從事着當代媒介的批評。

君超曾經寫過媒介批評的理論專著,這為他的媒介批評實踐提供了價值觀和方法論的基礎。但與許多人的媒介批評不同,君超似乎并不固執于某種固定的學術理論和框架,比如精英主義、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後現代、女權、後殖民等等,也不經常使用結構主義和符号學、精神分析、修辭學、叙事學等等 “文化研究”的術語和方法,似乎更依賴于日常經驗和現實理性。因此,君超收集在本書中的媒介批評在減少學院氣的同時,增加了經世緻用、平易近人的氣質,更加貼近現實、貼近大衆。對于身陷各種社會經濟權力中的媒介來說,公正、公平、客觀這樣一些最低的理性标準,往往也可能是最高标準。而君超的媒介批評所堅持的、所使用的恰恰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很基礎、實踐起來很艱難的理性标準。

媒介,從來都并不“自然”地具備理性。各種因素都可能将媒介自覺或不自覺地帶離理性軌道。因此,理性從來都是一種需要自覺地“堅持” 的人格力量,是一種與非理性較量的精神價值。我們甚至也不能肯定我們自己就一定是“理性”的,我們隻能不斷地向“理性”靠近,這也是我們所謂專業主義的一種信念。君超的這些媒介批評,體現的就是這樣一種“理性”的欲望和努力,盡管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很難徹底克服來自外部制約或來自内在視野的偏見或者局限,但是我們對媒介理性的追求卻是堅定的。我理解,這也是作者為什麼要自稱是用“第三隻眼”看媒介:這是一隻試圖超越自我“雙眼”的“第三隻”理性之眼。

讀這本書,讀者一方面可能會與作者對近年來各種媒介熱點的解析、反省帶來的思維解放産生共鳴,另一方面也會看到作者對近年來中國各種媒介現象、媒介事件的當下記錄,前者的現實性後者的文獻性,都體現了本書的價值和意義。(本文為beat365出版社出版、王君超著《第三隻眼睛看傳媒》序言,有删節。題目為編者所加 ,轉自《光明日報》2009年8月12日,作者尹鴻為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教授、博導)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