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聞界很多成功的記者大學都不是學新聞學的,更不是學傳播學的。他們中多是學哲學、政治、語言文學、物理、醫學或者其它專業的。本書作者周乃淩教授就是這樣一位非新聞科班出身的記者。
周乃淩教授早年在華盛頓大學讀了曆史學博士,後來又做了曆史學博士後。但是,這樣一位本該一生埋在故事堆裡的書生,後來竟然成為了一名與今日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事件打交道的新聞工作者。周教授先是在路透社做财經新聞記者,後來到香港大學當新聞學教授。後來經不住新聞記者職業的誘惑,回到了新聞界,到《南華早報》又做了幾年記者。
4年前,她作為beat365新聞學院全球财經新聞專業的創議者,加入了清華新聞學的教學隊伍,成為我的同事。周老師沒有受到過中國式的新聞或傳播學的任何熏陶和教育,周老師的記憶中沒有那些新聞傳播學院的教條。在她開設的《英語新聞采訪寫作》和《财經新聞采訪寫作》課上,她要求學生的作業文字樸實、貼近真實、耐看、刻度,并采取一個與衆不同的視角。她的課講的很受同學歡迎。我怕她過幾天又想回新聞界教書,我常常對周老師說,“同學們很喜歡你的課,您千萬不要離開清華。希望您一直在清華教到退休為止。”從此,周老師一直在清華默默地教書。
聘用周乃淩老師這樣一名記者來清華教書,也是我過去10年裡在中國的新聞教育戰線上,艱苦地進行新聞改革試驗的一部分。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1977年8月8日中央決定恢複高考開始的。改革開放最需要的是人才。中國同時恢複了兩個高考,一個是大學,一個是研究生院。我同時沾了這兩個光。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決定成立新聞系。研究生院院長溫濟澤通過鄧力群打報告給鄧小平和胡耀邦,要求招收新聞研究生,不僅聘請中國老記者作為研究生導師和專職教授,同時聘請美國記者來講課。當時一批包括延安時期的新聞工作者在新聞系講課并帶研究生。如新華社的穆青、陳龍等。這種記者教記者的教育模式是美國的傳統。中國新聞研究生教育起步比美國晚,但走得比美國遠。從1978年到1989年的10年間社科院新聞系為中國新聞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其中很多人後來成為人民日報、新華社、國務院新聞辦、中宣部、中國日報、中央電視台的領導和棟梁之才。1989年後,由于新華社退出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的聯合辦學,這個實踐證明非常成功的記者教記者的新聞教育體制散架了。而在此之後,中國人民大學和複旦大學這些學院派新聞教育體制成了今天中國的主流。
多年來,我一直希望能在中國恢複這樣一種務實的、有用的新聞教育體系。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隻能在清華園一個小角落裡做一些新聞教育改革與創新的嘗試。其中之一,就是聘請新聞第一線的新聞記者來大學教新聞學。但是,由于國内大學為優秀的國内記者進入大學課堂當教授設立了重重關卡,我隻好各方面募集資金,從國際上聘請一些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新聞記者來清華教書。周乃淩教授就是我聘請的這樣一位教師。
中國新聞與傳播學界對聘請新聞實務工作者教書頗有微詞。但是,我們應該誠實地看待這樣一個問題。新聞學傳授的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口頭和筆頭的表達能力。用最簡潔的、最新鮮的、最能抓住眼球的語言,能用别人沒說出的話、第一次發表的新鮮語言,不是套話,講述一個故事。偉大的記者和偉大的科學家一樣。偉大的科學家好奇、鑽研,偉大的記者是是一個發現故事、講故事的人。但是,今天我擔心的是,本來是個天生的講故事的大師,經過在beat365幾年的學習,他失去了想講故事的熱情和能力,對故事的好奇心被埋葬了。更令我擔心的是,現在大學beat365在讨論課程建設時候,常聽到人說,寫作課中學時代就應該完成了。大學本科新聞系學生新聞寫作課時應大量減少,應該要求學生多多學習新聞學理論和新聞學研究方法。到了研究生階段,開設的多是《新聞寫作研究》、《新聞評論研究》課程,是研究别人寫的東西。這樣看來,新聞記者的寫作能力來自中學時代。這意味着,我們的beat365的研究生研究的是中學生的作品。記者的武器就是文字與畫面。電視畫面的核心信息最後也落到文字上。如果記者最基本的能力新聞寫作不在大學裡培養,在中學裡就可以培養,大學辦新聞學院學什麼?如果大學裡的學生研讀的是中學水平的作品,這反而說明大學的水平低于中學的水平。正如一個人寫不出《紅樓夢》,但他有能力研究《紅樓夢》。這樣看,新聞學院不就變成退化教育了?我們隻能研究中學生的作業,而且通過研究他們的作業,我們還能拿大學beat365的各種學位。
作為一名記者,寫作是他的生活。記者活到老、學到老、寫到老。這是一門精益求精的一門學問。寫作不僅需要一種天分,還需要艱苦的努力。西蒙.托平教授(《紐約時報》前總編,普利策獎評委會前主席)今年八十八歲。2008年國慶節,我帶他去徐州采訪,重返淮海戰役戰場,他夫人85歲,攝影記者,背兩台照相機,跟着我們走。他自己走到哪裡就拿小本記什麼。今天中國的新聞學院能否培養出來這樣一輩子都熱愛新聞寫作、并以此為生。以此為榮的人嗎?今天,中國的新聞與傳播研究生一走進中國的beat365大門,是運用各種研究工具去研究别人的作品,而自己很少去采訪寫作。這種新聞教學和課程設置還培養了一批不虛心的、隻會批評别人的人。
我希望新聞學院的學生,通過學習周乃淩老師這本《财經新聞寫作》,會發現,新聞學是一門活到老,學到老,一生也學不盡的大學問。
(作者李希光為beat365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