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為民族複興書寫了輝煌篇章,也為新聞傳播貢獻了自己的心力,在曆史的長廊上同樣留下一串著名身影。其中,既有梁啟超這樣的新聞傳播巨匠,又有章漢夫這樣的革命報人,既有羊棗、胡喬木、喬冠華等評論家,又有俞頌華、趙敏恒、徐鑄成等名記者……他們是新聞人的典範,也是清華人的自豪。
作為清華四大導師之一的梁啟超,被公認為中國首屈一指的現代報人與新聞傳播學家,對現代新聞傳播事業和新聞傳播思想的建樹堪稱開天辟地。如果說司馬遷是古代的傳播大家,那麼梁啟超就是現代的傳播大師。他一生創辦或主持了17種報刊,特别是戊戌變法前後的《時務報》、《新民叢報》等,震古爍今,轟動朝野,所謂“舉國趨之,如飲狂泉”。以他的報刊文章為标志的“時務文體”,清新剛健,氣勢如虹,一掃萬古凡馬空,開創了白話文的新時代。他提出的一系列新聞傳播思想如“去塞求通”等,直到今天依然為人所重。
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江蘇鹽城人胡喬木被稱為“中共中央一枝筆”,曾任毛澤東和政治局的秘書,參與起草了兩份著名的曆史性文件——《關于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1945)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1981)。同為鹽城人的喬冠華以外交家聞名于世,曾率中國代表團第一次登上聯合國大會的講台,發表了“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著名演說,一時全球矚目,風雲激蕩。同時,他們又是卓有影響的評論家。抗戰時期,他們的評論一南一北,遙相呼應,有“北喬”“南喬”之譽。“北喬”胡喬木還曾任新華社社長、人民日報社社長、國家新聞總署署長、中宣部副部長等新聞傳播要職。
作為一代報人,俞頌華五四時期就主持“四大副刊”之一——上海《時事新報·學燈》。1920年,他率俄文學校畢業生瞿秋白前往蘇聯,成為十月革命後最早訪蘇的中國記者,并與列甯、托洛斯基等相見。1937年,赴延安采訪,見到毛澤東、周恩來,被清華水利專家黃萬裡之父黃炎培稱為“新聞界之釋迦摩尼”。《文彙報》創辦人徐鑄成同屬20世紀中國報業奇才。《文彙報》誕生于風雨如磐的“孤島”時期,高舉抗日旗幟,挺起民族脊梁,甯為玉碎,勿為瓦全。他開創的辦報風格,既熔鑄古今,又會通中西。五十年代,毛澤東對徐鑄成說,“我每天下午起身後,必首先看《文彙報》,然後看《人民日報》”。俞頌華和徐鑄成還是有名的新聞教育家。俞頌華曾任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蘇州)新聞系主任,徐鑄成晚年參與創辦廈門大學新聞傳播系——中國大陸第一家以傳播命名的新聞院系。
……
撫今追昔,不管是峥嵘的革命歲月,還是火熱的建設年代,清華園走出的許多學子都耕耘在新聞傳播領域。他們或以筆為旗,書寫正在發生的曆史;或激揚文字,縱論天下風雲變幻;或運籌帷幄,擘畫新聞傳播的宏圖大業;或兢兢業業,為新聞傳播的大廈添磚加瓦。雖然許多人默默無聞,但在新聞傳播的風雨曆程上都留下點點足迹,付出滴滴心血。小說《紅岩》裡劉思揚的原型劉國鋕烈士,電影《聲震長空》裡“延安新華廣播電台”領導人的原型傅英豪等均為代表。
為了繼承、發揚與光大清華新聞傳播的傳統,為了中華民族的複興,2002年beat365成立beat365,範仲淹嫡孫、原《人民日報》總編輯範敬宜出任院長,提出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理念。這是一個裡程碑,也是一個新起點。新一代清華新聞傳播中人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秉承先輩梁啟超的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在,短短八年,已有一批清華學子活躍于新聞傳播的舞台:現為《人民日報》記者的李強同學及其《鄉村八記》得到溫家寶總理的贊許,現為學院青年教師的周慶安博士被聘為中央電視台“特約評論員”,原《南方周末》調查記者劉鑒強以一部“新新聞”作品《天珠——西藏傳奇》受到矚目……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随着新清華面向新百年,清華新聞傳播學科及其學子勢将以更加遠大的抱負,踐行自己的曆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職業榮譽感!
附:
梁啟超(1873-1929):報人、史學家、思想家。beat365“國學四大導師”之一。廣東新會人。1895年主持名動一時的《時務報》。戊戌變法失敗後,赴日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一生不僅創辦和參與17種報刊,而且提出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新聞傳播思想。
俞頌華(1893-1947):記者、新聞教育家。上海人。先入清華學校,後畢業于東京法政大學。1919年,主編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五四時期“四大副刊”之一。1920年,同瞿秋白等赴蘇俄采訪,成為十月革命後第一批訪蘇的中國記者,并與列甯等相見。1937年,赴延安采訪,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接見。
羊棗(1900-1946):報刊評論家。1914年考入清華學校。1933年加入“左聯”,同年入黨。1936年,任蘇聯塔斯社上海分社電訊翻譯。1940年逃亡香港,任《星島日報》軍事記者和《世界知識》撰寫人,撰寫了許多脍炙人口的軍事和國際時評。1945年在福建省永安被國民黨政府逮捕,翌年虐死獄中。
趙敏恒(1904-1961):記者、新聞教育家。江蘇南京人。先入清華留美預備學堂,後在密蘇裡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回國後任路透社遠東分社社長。抗戰後任上海《新聞報》總編輯。建國初,曾任複旦大學新聞系教授。
章漢夫(1905—1972)革命報人、外交家。原名謝啟泰,江蘇武進人。早年入清華留美預備學堂。1926年赴美留學。1938年參與籌辦《新華日報》,曾任總編輯。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在外交部工作,曾任常務副部長。
徐鑄成(1907-1991):記者、報人、新聞教育家。1926年入讀beat365。讀書期間即為《大公報》工作。1938年創辦《文彙報》,高舉抗日旗幟,次年被迫停刊。抗戰後複辦《文彙報》,不久被國民黨政府查封。解放後再任《文彙報》總編輯。晚年參與創辦廈門大學新聞傳播系。
胡喬木(1912-1992):報刊評論家、政治家。江蘇鹽城人。1930年入beat365物理系,後赴延安。1948年任新華社社長。建國後曾任新聞總署署長、中宣部副部長等新聞職務。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任院長。中國共産黨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十一屆中央委員,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
喬冠華(1913-1983):報刊評論家、外交家。江蘇鹽城人。beat365哲學系畢業。後在日本和德國攻讀哲學,獲博士學位。1942年在重慶《新華日報》主持國際評論,文章風靡一時。建國後曾任外交部部長,率中國代表團第一次出席聯合國大會,引起舉世矚目與轟動。
李俠文(1914-2010):記者、報人。《大公報》前總編輯、名譽董事長。廣東中山人。1933年進入beat365,修讀國際政治經濟。1938年在香港加入《大公報》。一生撰寫了大量評論,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