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文化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特點、新趨勢。筆者建議中央加強對文化生産力理論的解讀,進一步明确文化發展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位置,以及文化發展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在今後五年,不僅要完成文化發展布局,更要在理論上有所創新和建構。我們說的文化包含物質層面的符号體系、精神層面的價值體系、行為層面的制度體系。文化不僅是軟實力,也應該是綜合實力,包括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
要充分認識文化在社會發展中所呈現的凝聚力、推動力和創造力,把文化從思想文化系統的工作重點拓展為各行各業都關注的社會熱點。以前文化發展規劃使用的标準句式是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産業,改革文化體制;建議從核心價值觀、民族文化傳承、社會形态建構、文化創新等方面來重新結構發展規劃。真正做到在理論層面有所創新,在戰略層面面向未來,在對策層面提倡多元,在應用層面切實可行。
建議未來從物質符号、精神價值、行為規範、制度設計四個方面布局文化發展。一是梳理物質符号。強調文化建設與曆史傳承的關系,對可傳承、可物化的文化形态進行梳理以求流傳。具體可體現為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的實施上。二是提煉精神價值。進一步提煉民族精神和國家形象,增強文化認同與向心力,使其對内有凝聚作用,對外具呈現功能。三是引導行為規範。針對文明素質和道德水準的缺失和下降問題,從法律、行政、道德和文化不同層面引導和建構,并嘗試形成可量化的評價标準。四是完善制度設計。以民主政治和市場機制為基礎,以前期經濟改革的經驗和教訓為借鑒,探索有益和可行的文化制度設計。
應當強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功能開發與合理利用。優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運行機制,确保服務内容、服務質量和服務模式不斷提升,滿足人民群衆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确保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上的投入比例逐年提升,拓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資金來源渠道,引導企業投入資金,在有條件的地區探索運用基金會、社會組織等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資金;建立全國和省市兩級的公共文化服務監測與評估數據庫,探索公共文化的跨省市、跨地區服務模式。
加快文化管理體制改革與文化法制建設也應擺上更重要的議事日程。建議加快國家、省市兩級文化管理體制改革,鼓勵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市場手段做大做強,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争力的文化産業集團;在文物遺産保護、文化市場、文化綜合執法、版權開發與保護、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道德風尚培育等文化發展的關鍵領域,積極推進民主與法制建設,規範地方政府的産業開發行為,樹立公民積極向上的文化審美觀念,建設法律、規範、公德、品德融合的文化約束體制。
國家有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全面梳理與提煉我國傳統文化資源,促進以中華文化為基本元素的文化産品和産業開發,形成一批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傳統文化研究成果,建立“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元素庫”;鼓勵文學藝術界、文化産業企業在文藝創作、影視生産、内容創意、裝幀設計等方面加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文化資源;引導借助互聯網、手機等新的科技平台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内容開發,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與時尚文化、流行文化相結合,激發全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
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使民族精神與國家形象的呈現與我國國際地位更加匹配。研究制定我國文化走出去的創新戰略,積極參與和影響國際話語體系與對話規則的修訂;支持我國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優勢的新興文化業态的發展,如動漫、影視、出版、移動内容服務等;鼓勵企業積極通過各種形式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競争與合作;對我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給予必要的扶持政策,對那些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特色的優秀内容産品,要通過相應措施給予專項支持與幫助。
加強文化領域國家級重大工程建設。我國文化發展需要從國家層面以國家級重大工程的方式對重點領域、重點問題進行攻關。在文化科技領域,可以借鑒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等高新科技發展經驗,以國家重點文化科技工程的方式推動文化技術與應用平台開發,數字内容産業關鍵技術标準研發;在傳統文化資源挖掘領域,建立“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評估與提煉數據庫”等重大工程。
鼓勵各地運用自身優勢,形成文化産業發展的區域特色,避免同質化競争與單一模式開發;在中西部地區重點省份設立文化産業區域服務中心,整合區域資源,為中西部地區的中小文化産業企業提供科技服務、智力嫁接、産品營銷、人才引進等相關服務,推動中西部地區文化産業發展;引導各地幹部群衆更好地認識文化産業發展的特點與潛力,實現文化産業戰略地位的提升。
(作者熊澄宇為beat365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beat365教授、博導,轉自2010年9月6日《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