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超:“全媒體”時代,報網融合大發展

日期:2010-11-30作者:jc信息員 浏覽量:

保羅是某國某報業集團的記者。某天剛一上班,他就接到了一個突發事件的采寫任務。他迅速帶上筆記本電腦、小型錄像機、錄音筆和照相機就出發了……到達現場僅幾分鐘後,他就通過手機發布一條快訊,集團的網站很快就發布了;30分鐘後,有關事件報道的詳訊也發表了,并配有視頻和圖片。中午,報業集團旗下的電視台播放了主持人對他的訪談。次日清晨,帶着油墨的報紙頭條,就是他采寫的這一事件的長篇報道。

以上是世界各地報業集團傾力建設“全媒體”編輯部過程中的一組具有代表性的小鏡頭。過去,以編輯、發行報紙為單一業務的報社,正在演變為報刊、網絡、電視(網絡電視)、手機報、電子閱讀器等“全媒體”的媒介融合體。

報業發展四個階段——

有報無網、報網并存、報網互動、報網融合

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全球的報業幾乎都走過了“有報無網”、“報網并存”、“報網互動”、“報網融合”四個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前是“有報無網”時期。這一時期,整個新聞行業被報紙、廣播、電視“三分天下”。雖然1987年美國的《聖何塞信使報》就開始用互聯網傳送報紙内容,但此時萬維網(WWW)尚未誕生。

20世紀90年代,是報紙的電子版時期。這一時期,無論國際還是國内,報紙的電子版都已推出并漸成氣候,美國還成立了“最佳網絡報紙協會”。中國報紙電子版的标志性事件是1995年10月20日《中國貿易報》推出網絡版。此後,《中國日報》網站也于年底開通。1997年元旦,中國第一大報《人民日報》推出電子版,當年底全國上網報刊達60家。其間,雖然報網并存,但電子内容大多是報紙内容的翻版,“報網同質化”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隻有少數幾家西方報紙,在這一時期的最後幾年開始了網絡原創内容的探索。1997年,《華盛頓郵報》開始在報紙新聞的基礎上擴充網絡報道;1998年,美國的《聖何塞水星報》、《芝加哥論壇報》等網站提供了大量的原創報道;1999年,《紐約時報》因網站上有大量的原創新聞而獲得“數字優勢獎”。

2000—2005年是報網互動時期。在中國,這一時期是以2000年10月28日《人民日報》網絡版改為“人民網”為标志,也即報紙網絡版被綜合性的新聞網站所取代。12月12日,人民網、中國日報網、中青網等網站成為獲得登載新聞許可的重點新聞網站。其間,報紙的“網絡版”依然存在,不過是以圖形版或PDF版的形式而存在,而且隻占整個網站内容的一小部分。雖然報紙的内容與網站發布的其他新聞“動靜分區”,但報紙與網絡實現了良好的互動。這種互動一方面表現于每條報紙新聞的下面,都會用超鍊接形式組合相關的網絡稿件;另一方面,網上點擊較多或者反饋熱烈的熱點事件,都會成為報紙上的新聞,而報紙上的重點稿件,又會被搬到網上做突出處理。

2005年,中國網民首次突破1億;以博客為代表的Web2.0概念,推動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進入了互動的新階段。與此同時,中國的“報網互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報網融合”階段。這一階段與“報網互動”階段的區别在于:“報網互動”僅是報紙與網絡這兩種介質的互動,但彼此的獨立性非常明顯,仍然“你是你,我是我”;而“報網融合”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不僅包括報網等各種媒體的融合,而且包括各種媒體的從業者以及不同媒體産制方式的融合。也就是說,這一階段模糊了各媒體與媒體從業者之間的界限,形成了新聞采集方式和新聞信息的彙流與分享。

“報網融合”并非媒介彙流的最後階段。被稱為“全媒體模式”的媒介融合,超越了報網融合兩種媒體介質的協作範疇,進入所有媒體大融合、大彙流的階段,從而使得報網融合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真正實現報業的轉型。

媒介融合全球标本——

坦帕新聞中心

其實,媒介融合并非新生事物。早在1983年,已故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家伊契爾·索勒·普爾就使用了“融合”一詞。他在《自由的科技》一書中,最早将該詞界定為一個“使得媒介界限模糊的過程”。他被稱為最早将該詞運用于傳播學的人。

根據美國西北大學新媒體系主任李奇·高登在《數字新聞》一書中的說法,1994年,《紐約時報》在一篇有關《聖何塞水星報》網絡版的報道中,使用了“媒介融合”的副标題。該文認為:所有的報紙負責人都相信,技術變革正帶來所有媒體的融合。2000年初,當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宣布合并時,“融合”一詞就非常普遍地與“電子内容的傳送”聯系在一起了。

此後,媒介融合這個概念就一直與技術聯系在一起。比如,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新媒介中心負責人的約翰·帕夫利克1996年曾将“媒介融合”定義為:“在電腦的驅動下,所有形式的傳播媒介以電子、數字的形式融合在一起。”

在國際上,“媒介融合”的标志性事件是2000年3月總部位于美國佛羅裡達州坦帕市的媒介綜合集團成立坦帕新聞中心,将旗下的《坦帕論壇報》、WFLA電視台和報紙的坦帕灣網搬到一座造價4000萬美元的四層大廈辦公,被美國學者稱為“媒介融合實驗”與“未來新聞編輯部的模型”。

在研究“媒介融合”實踐時,坦帕新聞中心常被人們作為一個典型的例子。1850年由辦報起家的這家媒介集團,近年來開始向以數字媒體為主導的多媒體轉型。如今,該集團擁有18家電視台及附屬網站、21家日報及附屬網站以及200多家出版物,包括周報以及面向不同地區、族裔和時事類等“定向出版物”。該集團将旗下産業劃分為5個地域市場和1個“數字媒體”市場,可見其對“數字媒體”的重視。現在,該集團《坦帕論壇報》的記者經常在電視上露面,WFLA—TV電視8台的記者也經常為報紙寫報道,坦帕灣網則為所有的媒體平台提供服務。另外,媒介的技術融合可以導緻經濟或規則、制度的融合。盡管在美國,理論上報紙與電視的組合一般不被列為“融合”的範疇,而被稱為“媒介協同”,但媒介綜合集團的實踐卻打破了這一框框,将報紙、電視和網絡的内容業務融合在了一起。

報網雙赢最佳效果——

資源的重新配置和内容的實質互動

報網融合不是“1+1”的簡單組合,而是通過報網資源的重新配置和内容的實質互動,收到“報網雙赢”之效。

報網融合可以使新聞界對媒介資源的利用達到最大化,并為媒體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還以美國媒介綜合集團為例。在美國各報業集團的經營情況每況愈下之時,該集團的業績卻一路攀升。根據該集團網站上最新公布的數字,2010年第二季度,該集團的淨收益為1630萬美元,同比增加19%;第二季度總收入為1.662億美元,同比增加2%。該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馬歇爾·莫頓将收益的增加歸功于媒體的數字化:“我們所有的财産都有賴于我們積極實施數字媒體策略,僅我們的網站一項,就創造出16%的增長率。”

報網融合除了可以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外,同時還有利于媒介内容質量的提高和促進業務創新。對網絡來說,報網融合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同步獲得報紙提供的優質新聞,同時擴大了内容來源;對報紙來說,報網融合的好處更多:一是報紙的品牌形象通過網絡得到推廣與延續;二是增加了報紙新聞到達受衆的渠道;三是報紙的議程設置通過網絡的擴散,可以進一步擴大社會輿論;四是通過網絡互動反饋的評價性意見,可以促進報紙進一步改進報道,提高質量;五是通過與網絡新聞的“互文性”建構,使得報紙的新聞采制方式、話語方式和呈現方式都獲得了革新的靈感。今天中英文報紙的易讀性和趣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除了報紙主動因應網絡時代讀者的需要外,由報網融合而促生出的“通稿”文體,也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因素。如果将報紙與網絡的融合作為一個系統來考慮,那麼更可以發揮系統科學所追求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标,使得新聞信息傳播和輿論的擴散效果成幾何倍數增長。

媒介融合的最大理論意義,還在于它是對“報紙消亡論”的一個積極回應。盡管“消亡論”還有待未來的報業實踐檢驗,但是,根據媒介演化規律,紙質媒體的地位逐漸讓位于數字媒體,則是一個可以預見的發展趨勢。因此,全球媒體都有必要以“甯信其有”的心态,化危為機,積極為未來的報業尋找出路。

在我國,最早探索“全媒體”采編播模式的是山東煙台日報傳媒集團。該集團從2008年開始率先組建全媒體新聞中心,打造“全媒體數字複合出版系統”,通過建立完善的多媒體形态組合,形成嶄新的“全媒體框架”,再造内容生産流程,按媒體内在傳播規律制作和發布産品,以求實現從“營銷報”到“營銷内容”的轉變。煙台日報傳媒集團開創的這種模式現在已初見成效。目前,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成都傳媒集團以及杭州日報社、上海證券報社、中國青年報社等都在積極探索媒介融合和“全媒體編輯部”的新途徑。

目前,限制我國報網融合向更廣闊媒介融合發展的瓶頸,在于報業與廣電媒體的産業壁壘。1996年,美國修正并通過了新的《電訊法》,放開了以往對傳播産業跨業經營的限制,美國媒介綜合集團才得以用多媒體融合的整合優勢因應新科技帶來的新媒體格局。這對我國三網融合下的“新媒體格局”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媒介融合也向當前的新聞教育提出了挑戰。當前主流的新聞傳播教育課程,仍是傳統的媒體“分割教育”,不利于媒介融合形勢下的通用型人才培養,亟須因應新聞傳播變化的實際,改造或新開與媒介融合相關的理論、業務和技術方面的課程,以契合時代的需要。

(作者王君超系beat365官方网站副教授。轉自人民網: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13338990.html)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