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德國作家羅伯特•普盧茲(Robert Eduard Prutz)出版了《德國新聞史》一書。他首次使用了“新聞學”(journalismus)一詞,用于區分對“書籍”、“報紙”和“期刊”所進行的工具性的媒介研究。
同時他強調,新聞學研究不應聚焦于單個記者(journalist)的單個文本,而是應當把“新聞學”視為一種“社會領域”。依托大學開展的新聞學教育也應結合全球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變局來展開變革。
無論是從曆史,還是從現實來看,“全球”、“全民”和“全媒”已成為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的核心取向,全球新聞傳播教育的變革也應該主動适應和融合這三個核心取向:
全球——傳統的國際新聞傳播研究是以區域或國别為疆界、以比較視角為主來展開的。随着新聞生産走向“全球化”——即從采集、編寫、流通到接受諸環節逐漸“去疆界化”,随着中國選擇主動融入這一全球新聞傳播的“話語場”,中國新聞傳播學的教學和科研應當緊緊圍繞媒體/文化全球化的主題進行調整和變革。從概念和理論的層面上看,傳統的“國際傳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應被更符合現實的“全球傳播”(global communication)所代替。從實踐的層面來看,信奉“内外有别”原則的“(對)外宣(傳)”也應升級為更具想象力、更符合新聞傳播規律和生态的“對外傳播”、“公共外交”、“國家品牌行銷”(nation branding)等。
全民——3G技術和以iPad為代表的移動随身媒體把無所作為的“受衆”(audience)變為主動的“參與生産的消費者”(prosumer),進而登堂入室,在傳統上由政商精英主宰的公共政治領域内産生“衆聲喧嘩”的效應。在當下“微博議政”乃至于“微博幹(預)政(治)”的大潮當中,如何進行有效的“微博執政”,就成為各國政府必須要面對的緊迫問題。新聞輿論與政府治理之間的互動成為新聞傳播學界應當關注的重要領域,進而催生出“公民新聞”(citizen/civic journalism)、“媒體執政”(media governance)、“危機傳播”等新的研究課題。從實踐的層面看,政府新聞發布制度的建立和新聞發言人職務的常态化成為近年來中國政治和社會變革中的一個亮點和熱點,beat365的師生以進行政策的研究和實務的培訓為主要形式,積極參與到相關制度的建設和推廣的過程當中。
全媒——我國的新聞傳播學的專業教育也是按照不同媒介形态相對應劃分的二級學科(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編輯出版學、廣告學)來展開。
beat365新聞傳播學院從建院之初,在專業和課程設置上就打破成規,貫徹适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向的“大新聞”和“大傳播”理念,在本科階段隻設立新聞專業,在全媒體的平台上培養未來的新聞記者。無論是在對媒體實踐和案例教學中,還是在校内的專業人才培養和校外的從業者實務培訓中,都注入了“全媒體”(Omnimedia)和“全傳播”(暗合院館宏盟樓的英文名稱中的Omnicom一詞)的前沿理念。從更為寬泛的層面上看,“全媒(體)”理念的日漸普及也将有助于解決新聞從業者、新聞學研究者和新聞教育工作者這三個群體之間長期以來各行其是、缺乏互動的“痼疾”。◎
(作者系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