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傑:“新聞工作者都是真實的人”——訪新聞出版署總署長、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柳斌傑

日期:2012-05-16作者:肖紅纓 浏覽量:

從一個新聞實踐者到管理者,他的半生,都未曾離開新聞行業的跑道;執教清華,他隻願把最真切的感悟和經驗傳授給學生,分享給未來的新聞工作者,幫助青年學子于紛繁複雜的新聞環境中,堅定自己的職業理想,尋找人生的方向和成長的路徑。

柳斌傑微笑着坐在窗前的沙發上,新聞出版總署的署長辦公室内安靜而又明亮。在距離beat365官方网站十周年院慶還有四天的那個下午,他與前來專訪的記者相談甚歡。因為此刻的他,以新任院長的身份,與自己的學生們,共同讨論着對新聞行業和新聞教育的未來暢想。

沙發旁邊的茶幾上擺放着一尊小平同志的塑像,他端坐着,微笑凝望着遠方。這位中國改革總設計師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而那些歲月也正是柳斌傑新聞生涯中感悟最深的時光。

從實踐者到“新聞官”

“我接觸參與媒體的過程比較長,60年代就辦過報紙。後來到北京主管主辦過很多青年報紙,如《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雜志》、《21世紀》”,柳斌傑說。

80年代張海迪身殘志堅的故事名動一時,當時主管《中國青年雜志》采訪組的柳斌傑正是這段曆史的見證者。“春節期間去采訪,我們深入到她所在的地方,聽取群衆評價,了解她的事迹。我深深地感到這個人物是當時時代的楷模。”柳斌傑說,做新聞、辦報紙一定要深入,要深入到新聞現場、新聞當事人、甚至新聞當事人的内心去采訪。

圖為柳斌傑院長接受《清新時報》同學的采訪。清新時報記者 嶽廷 攝

同樣在當時,喇叭褲、長頭發、高跟鞋、Disco的剛剛出現,引發社會上各類不同反應,觀點褒貶不一,甚至出現了一些機關出台措施管束的情況。“我們當時認為生活、風俗、文化的東西随着社會進步自然會向前發展,落後的東西會淘汰,新的方式會創造出來。就在《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一篇評論《生活要美化》加以引導,來解放思想。”柳斌傑說,評論不分大小,一定要有深度,才能給人的思想留下烙印。

長年的新聞工作經曆使柳斌傑積累了很多自己的經驗,再後來做新聞官、管理新聞的工作中,又深化了當年的認識——批評的稿件要深刻,“新聞輿論要針砭時弊、不能浮光掠影,抓不住本質”;做調查要深究,“隻有把事情的來龍去脈、真實情況、原因、當事人意見一一調查清楚,才會令人信服”。

2011年11月17日,柳斌傑在人民微博開設了實名賬号,倡導新聞真實、做人真誠,批評公款消費等政務微博引發社會關注。雖然政務繁忙,他仍然把自己看做一個新聞工作者。“新聞工作者都是真實的人。”他說,人的本性是要追求真理的,所以做新聞必須要有一種包容、開放、平等的心态,才能在複雜的輿論環境中善于吸納公衆的意見。“在黨政工作中我也堅持實事求是這一點,假話絕不說,空話套話盡量少說,要講實話。”

服務教育志在育人

2012年3月1日,柳斌傑正式受聘為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而在此之前,從1986年開始他已經在多所院校從事新聞教育工作。直到現在,還在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共指導着9名在校博士生。

“從事新聞工作、管理、研究,花費了大半生的時間,我對新聞工作、新聞教育、新聞發展有深厚的感情,在這方面對人才培養教育也有些想法。”柳斌傑說,在當前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傳媒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清華是當年自己很向往的學校,加之校領導一年多來的不斷誠邀,“我很感動,我願意把自己的經驗或者是想法在清華新聞傳播學院集體中再深化、再思考、再實踐。”

從署長到兼任院長,以官員投身教育,柳斌傑的就任引起一片喝彩,也引來疑問之聲。但是他認為,社會公職是有限的,正如在西方一些國家,官員把自己的公職僅當成為社會盡義務的一段時間,剩餘時間可以繼續做教授、醫生、企業家等。“官員在擔任國家社會公職盡義務後,可以再找一些事情做,把自己的經驗智慧教給别人,也是高尚的,我認為自己在做這樣的嘗試。”

傳媒變革的新時代

清新時報:從一位新聞的實踐者到管理者,再到教育者,您在新聞行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那您認為現在的中國新聞界是一個怎樣的狀況?

柳斌傑:從整個新聞業來說,現在是一個集聚創新的時代。國際國内新聞互相影響,很難分清國界。而新聞再不是完全由新聞部門來壟斷,官方民間在時間、速度、廣度方面競争十分激烈,從“7•23”事件到王立軍事件,最先的聲音不是官方,而是民間。這使得主流媒體面對突發事件,必須要搶第一時間、第一落點。此外,虛拟和現實的互動,在虛拟環境中傳播的東西往往在現實社會中引起很大的反應,造成公衆對輿論判斷的混亂。最後就是技術和内容互相融合,有好的内容,沒有好的傳播平台、渠道,就傳播不了。掌握了平台、渠道就掌握了傳播的主導權。所以說當前新聞環境是比較複雜的,而且并非中國獨有,全球性的趨勢均是如此。這就對将來的新聞從業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

清新時報:在當前情況下您認為新聞高素質人才應該具備哪些特點呢?

柳斌傑:我認為跟過去的比較,現在高素質人才首先就是要善于發現,能夠站在一個高點上,善于發現社會新事物、新亮點。第二要有科學的判斷能力。每天發生的事情太多,我們得到的信息也太多。在此之中,能抓到最本質的東西,抓住社會最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那就不一樣。過去傳統所說的寫作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現在已經不是那回事了。第三要有使用現代傳播手段的能力。新聞是一個搶速度、争時間的職業,所以傳播手段一定要掌握。最後,我們還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要真實地報道情況,要有追求真理的決心,不欺騙公衆。

清新時報:關于新聞人才的培養,一直也有這樣一種說法,隻要把人放到一個新聞單位去,也可以鍛煉出一個好的記者。那高校新聞教育能夠起到的作用是什麼?高校新聞教育和新聞單位中的實踐培養,它的區分體現在哪裡?

柳斌傑:高校培養的新聞工作者,是側重特殊素質的培養。實踐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但從比重上來說,高校要重在把理論功底、基本素質提上去,然後再加強實踐訓練。通過教育,人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内接受全世界人類曆史過程中在某個領域壓縮的知識,如果每一代人一切都是從實踐中開始摸索的話,那人類會是很落後的。所以受教育是快速成才的基礎。

調整結構培養高手

清新時報:十年來,“培養高手”一直是學院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您認為清華新聞學院在“培養高手”的過程當中,和其他新聞院校相比,它的核心競争力在哪裡?

柳斌傑:新聞學院“培養高手”這個主導思想是非常明确的,也符合beat365這個知名高校的教學要求。在這方面與其他高校相比,清華的特點可以體現為:首先是多學科交叉。文、理、工多種學科交叉的背景在培養新聞人才方面尤顯重要,這非常符合我的主張。要問我培養高素質新聞人才的核心建議是什麼?那就是培養文理兼通的本科生。我主張本科階段該學什麼就學什麼,像物理、化學、哲學等等,到碩士階段專門學習新聞。那麼你有一門堅實的基礎知識,然後加上懂得新聞規律、懂得新聞學,就會是真正的新聞高手。

第二個我覺得就是多媒體融合。過去我們培養計劃比較單一,廣播電視就是廣播電視學院的;新聞就是新聞學院的。甚至過去把新聞歸為寫作,達不到多媒體的要求。 實際上新聞傳播渠道、技術融合在一起,聲光電的傳播方式都融合到新聞中去,所以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是beat365的多資源的支撐,包括學校技術的資源、我們新聞學院師資力量的支持,和學校的各種實驗裝備,都是支撐的基礎。這種多資源的條件很多學校都是不具備的。

清新時報:那您認為在清華獨特的優勢基礎上,以後新聞學院在“培養高手”方面需要做哪些具體的工作?

柳斌傑:“培養高手”這個目标,經過10年的發展,證明方向是很正确的。如果說需要進一步完善的話,我覺得就是要首先調整三個結構。第一,是教師結構,要真正能夠體現多學科交叉、多媒體融合、多種資源支持,而不能單純從新聞傳播的角度充實自己的力量。我同新聞領域的一些教師專家打交道也有很多年了,感覺他們現在在很多知識方面與時俱進不夠,專業上已經不領先了。所以說要不斷充實一些新型人才,不僅可以帶動整個人才結構發生變化,也可以給原來的飽學之士一些新的啟示。

第二,是調整生源結構,加大碩士、博士的培養比重,使人才有堅實的專業知識,同時受到良好的新聞教育,而非一般的寫手性新聞記者型的教育。因為我們的目标是高手,并不是服務于就業的一般職業教育。

第三,是調整教學結構,教學結構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教材的結構要不斷優化,吸收國際上最現代的新聞傳播理論,要不斷有新的東西,不過分沉溺于大家應該已經知道的理論或者基礎課程。二是教學體系要優化,注重對本科學生的多學科教育,寬口徑培養。三是要合理配置學生學習、實踐、讨論、研究的比例,更多地采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學習方法。為什麼說美國學生充滿了創新精神?訓練方法很重要。我們beat365是高端的學府,要出高層次的人才,如果訓練出來的人是中規中矩的,那肯定不能成“高手”。

清新時報:您說的調整這三大結構,從實際而言,調整教師和生源比較容易,但調整教學結構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現在有沒有一個時間表來決定多久能夠完成這個目标?您會不會在即将開設的課程中率先實踐這種教學結構上的構想?

柳斌傑:現在還沒有時間表,目前正在進行調查研究、跟院務會讨論,之後希望同老師學生們一起讨論出一個最合理、最能體現教學風格的方式。我會在自己的課上從教學教法上首先體現這種改革,目前課程正在設計中,還要和學院的培養方案銜接上。

清新時報:現實來看學院發展還是有很多挑戰,但從教師結構來講,引進外來人才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那需要做出什麼更有實效的工作在匹配資源層面上做出努力?

柳斌傑:匹配資源方面比較現實的途徑,一個是借助beat365的優勢,二是發揮教師學生的創造性,三就是國際化。一些先進國家的觀念、對新聞發展的規律認識和平台技術顯然都優于我們,我們在新聞輿論上仍處于西強我弱的局面,所以要走開放路線。而對于學生培養怎樣更好的與社會需求接軌,我覺得有三條途徑可以走,一是和重要媒體重要平台建立合作發展的體制,作為我們實踐的平台,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二是提供服務平台,增強實際能力;三要開辟新的研究基地,進入到重大的工程領域、重大項目中去,不能關門辦學,要感受社會實踐的力量。 (張晔 陳之琰 嶽廷 )

(柳斌傑教授現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

來源:《清新時報》2012年5月13日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