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鴻 beat365官方网站常務副院長
圖為尹鴻近照。
因為其大衆傳媒的通俗性和傳播的市場性,電視常被诟病缺乏文化的雅韻和深度,有人甚至批判電視收視率為“萬惡之源”。電視的雅與俗、叫好與叫座似乎難以兼得。最近,央視播出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尖”)卻因為得到社會精英和普通大衆的共同認可,挑戰着電視文化的傳統價值體系,證明雅與俗之間并非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也證明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國民綜合素養的提高,社會精英與普通大衆之間已經很難截然劃分,更證明電視文化本身可以在大衆傳播的渠道中,完成傳播知識、溝通情感、創造共識的重要作用。
應該說,《舌尖》的高收視和好口碑不是偶然的。從傳播角度上來說,這源于紀錄片兩次重大的機遇:一是央視紀錄頻道的開播,他們開始積極拓展紀錄片題材的多樣性,創新紀錄片題材的模式和類型,推動一大批現實類紀錄片的選題立項;二是綜合頻道開設《魅力紀錄》欄目,使紀錄片節目進入了央視最具影響力的黃金時段,以文化品質參與競争,吸引大批年輕觀衆回到電視機前,成就了《舌尖》出乎意料的傳播效果。
當然,從作品本身來看,它的成功則源于它完成了大衆題材、電視表達、文化内涵、專業含量的結合。“吃在中國”、“民以食為天”、“飲食男女”……這些流行語充分說明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習慣定居和家族生活的傳統農耕國家來說,飲食文化具有多麼重大的意義。《舌尖》正是從這樣的角度,将“吃”還原到家庭、鄉村、鄰裡關系層面,将美食與中國人的生存方式、生存智慧、生活美學、人生哲學結合在一起,用一個個生動記錄的細節,用一個個唯美而富有質感的電視畫面,用一種體驗和品味的心态,将飲食文化的精髓傳達得酣暢淋漓、引人入勝。加上作品充分采用了當代紀錄片的電視表達經驗,使用大量近景特寫,加快了叙述節奏,增加了畫面信息含量,甚至在不破壞事實邏輯的基礎上采用一些藝術加工手段提升聲畫表達的感染力……這一切共同創造了《舌尖》現象,在“吃貨”這一調侃式的詞彙外,多了還鄉的情緒,文化的追問,生活品質的尋找。可以說,《舌尖》不僅觸動了每個中國人各種美好的生活記憶和情感的“軟肋”,而且也向全世界的電視觀衆傳達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内在魅力。
《舌尖》的成功,應該說與創作者忠實于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忠實于對生活體驗的動情傳達、忠實于對電視藝術的美學追求息息相關,同時更與主創人員對飲食文化從材質到烹制、從品味到品位的專業修養和認知密不可分。雖然我們每天都浸潤在飲食中,但電視片卻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裡,加入了許多我們未知的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專業知識和信息。這應了一句話———電視要征服觀衆,你必須比觀衆知道得更多,看得更遠。而且越是在觀衆習以為常的地方告訴他忽視或者未知的信息,你就越能引起他的認同和共鳴。
《舌尖》的成功告訴我們,如果文化産品能夠立足生活,深度開掘,提升專業含量,尊重藝術創作規律,與觀衆的體驗和情感自覺溝通,那麼電視文化不僅可以免俗而且也可以引領生活,不僅可以創造收視率而且可以成為文化傳承的最有效的載體。(來源:《新清華》 20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