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已經成為當前中國最有活力的文化産業領域。以發行放映制作環節的全面開放為标志,10年的中國電影産業化改革,使曾經在新媒介沖擊下奄奄一息的電影市場絕境逢生,電影産業方興未艾。在當今世界電影格局中,中國電影和電影市場欣欣向榮、舉足輕重。
如果說,中國電影的複興一開始是由少數幾位知名導演、少數幾部超級大片引導,今天這種局面正在改變。電影市場已基本形成了大制作影片、中小成本商業類型片、風格題材多樣的藝術片相互支持補充的結構。最近兩年,随着大投資、大場面、大明星、大營銷的電影觀衆吸引力和滿意度下降,一些制作精良、創作精巧,具有接地氣的生活質感和與人為善的價值态度的中小成本影片得到了更多觀衆的喜愛。都市情感影片《失戀33天》、《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love愛》,紀實風格影片《最愛》、《鋼的琴》、《桃姐》,具有鮮明導演風格的文藝片《二次曝光》,社會問題類影片《搜索》等,都得到不少觀衆的喜愛。随着電影市場蛋糕的做大和對電影觀衆觀影需求的培養,這些過去我們認為的小衆電影如今動辄創造出億元甚至數億元票房。電影文化的豐富性與電影觀衆的多元化相生相伴、共同促進,既反映出當下中國現實的複雜和轉型,也表達了社會文化氛圍的開放和互動,共同為中國電影帶來了具有時代精神的新氣象。
電影的産業化改革,突出了觀衆的主體地位,觀衆成為電影的試金石。在一定程度上,中國電影是與觀衆一起成熟的。10年前,中國電影因為過度缺乏适應市場的商業化能力,導緻其逐漸與觀衆疏離,衆多影院門可羅雀,國産電影舉步維艱。所以,電影改革的初期,中國電影努力尋找适應市場需求的商業性,而觀衆也更多的是被影片的各種商業娛樂元素和市場營銷手段吸引,他們更關注影院的奇觀效果和明星效應,甚至會“隻看最大的不看最好的”。當時,電影市場幾乎被少數幾部大制作影片所支配。盡管像《英雄》、《集結号》、《唐山大地震》等大制作影片也産生了票房與口碑雙赢的效果,但後來的一些商業元素的大拼盤漸漸失去了觀衆的認可,觀衆開始不僅選擇具有視聽沖擊力的電影,而且也更加重視更能觸動人心的電影;觀衆不僅會在動作、驚險、幻想、驚悚、懸疑的影片中得到娛樂感,也會歡迎那些表現社會律動、時代斑駁、人性掙紮和情感淨化的影片。所以,觀衆的叫座和叫好,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影響着中國電影的發展。10年中國電影的發展,是産業的推動也是觀衆的推動。
如今,随着社會整體教育水平的提升和普通百姓在媒介數字化渠道上培養了更強的表達能力,每一個觀衆既是故事的接受者也會是故事的創作者,電影觀衆不僅被動地接受電影也具備解構電影的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電影的創作必然會面臨來自觀衆的越來越多的挑戰。電影的與時俱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與觀衆的變化和成熟保持同步。電影與觀衆就像兩個車輪,相互聯系、相互驅動,中國電影過去10年的發展,反映的就是這種交互帶來的動态發展,而未來是否能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電影是否能主動地适應觀衆、引導觀衆,保持這種互動的活力。我們相信,中國電影一定會在緊扣觀衆的脈動中獲得生生不息的蛻舊變新的動力。( 轉自2013年2月23日人民日報)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3-02/23/c_1321866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