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由流媒體視頻網站奈飛公司(Netflix)推出的“大數據定制劇”《紙牌屋》第二季上線播出,獲得了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内的全球粉絲的熱情追捧。
這部揭示美國政壇内幕的劇作,被我國網民戲稱為“白宮甄嬛傳”。自去年2月第一季首播以來,不僅“叫好又叫座”,還引發了學界和業界對電視業未來發展的熱議。它的成功除了及時貼近美國政壇熱點話題之外,還引領了電視業擁抱“融媒時代”的變革,為方興未艾的“互聯網電視”提供了範例,在傳媒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融媒”,即是不同媒體的形态、功能、傳播手段、組織結構等通過融合而産生的“質變”效應。
首先,該劇對傳統電視業“制播分離”的生産模式提出挑戰。《紙牌屋》不是由制作機構進行的單純藝術創作,而是基于奈飛公司網站儲存的3000萬用戶收視行為的大數據,分析了網民的“搜索”“收藏”習慣後制作的。對大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後,确定了最具輿論影響力和市場價值的主力受衆群為“中年男性專業人士”,根據他們的收視行為偏好,“量身定制”了著名導演大衛•芬奇、奧斯卡影帝凱文•史派西和“政治驚悚劇”等元素組合的電視劇。
其次,該劇的播出打破了以往由電視台陸續推出集目的傳統模式,由奈飛公司網站将每季的集目在一天之内一次性推出,适應互聯網時代觀衆的收視習慣。據統計,2013年美國60%以上的觀衆采用“一次觀看多集”的收視模式。
第三,受衆的深度參與。借助大數據技術,受衆能夠參與到電視節目的制作和推廣等各個環節。該劇播出過程中,專業技術人員對用戶的收視行為進行實時監測和數據挖掘,幫助制作團隊根據受衆反饋進行相應調整和修改。第二季當中,為了吸引中國觀衆,還特别增加了涉及中國的元素。此外,網站訂戶利用社交媒體對該劇進行口碑營銷,出現了“我推故我看”的效應。
《紙牌屋》第一季成功帶動了奈飛公司網站的業績。2013年第一季度盈利6.38億美元,創下曆史新高,該劇還斬獲了同年的艾美獎和金球獎。2013年第三季度,奈飛公司的訂戶超越了近10年來在電視劇領域獨領風騷的有線影視頻道HBO。連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主席湯姆•惠勒都說:“我現在最喜歡的休閑活動,就是和妻子躺在床上一起看奈飛公司的電視劇。”
《紙牌屋》的成功預示着“互聯網電視”的大幕已經拉開,傳統電視節目從制作、推廣、播出到收看等各個環節,都面臨着徹底的颠覆和重構。可以想見,今後數字化時代傳媒業的“戰場”,将不再局限于電腦桌前、起居室中,而會以更多出乎意料的方式出現。(來源:人民網,作者史安斌,系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教授。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4-03/14/nw.D110000renmrb_20140314_8-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