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的新聞傳播領域的深刻變革,把本來就已擔負記錄曆史、傳承文明、公開信息、宣傳科學和真理的新聞傳播行業,推到了世界的風口浪尖上。無論國家、社會、企業、家庭、個人,都在以又喜又憂、亦愛亦恨的态度看待媒體、編輯、記者。我答複過無數次有關新聞傳播的問題,深知官員和百姓、媒體和記者,共識不多,無可奈何!
我的思索有兩條基本因素:一是新聞傳播的态勢發生了根本變化,國際國内互相滲透,網上網下互相影響,官方民間互相發聲,主流支流互相聯動,國界線、防火牆、隔離墩大概隻能起精神安慰作用,相當多的人不适應這個全媒體、大傳媒格局。二是我們自身傳播的能力,已經顯得力不從心,主題不主流、主流難主導,正面的主旋律的公信力、影響力受到負面的“野路信息”的挑戰,難以吸引多元化的民衆。
前一個是技術進步的結果,你隻能與時俱進。後一個是人的因素,是我們可以改變的。國家早就提出了在改革創新中提升我們的新聞傳播能力,建立覆蓋全面、傳輸快捷、技術先進的傳播體系。而要達到這個目标,關鍵是造就現代新聞傳播人才,因為人是新聞傳播力的第一要素,一切有價值的新聞都需要記者去發現、選擇、采訪,由編輯去策劃、把關、編輯、播發,再先進的技術也造不出新聞、信息的内容來。解決這個難題,就要從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做起。
要使我們的新聞傳播教育現代化,跟上技術變革和能力提升的時代要求,适應新聞傳播行業改革發展的的新形勢,就必須以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下決心以改革的精神重構大學新聞教育體系,走融合創新、中國特色的路子,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要改革教育體系,使受制于新聞學、傳播學的新聞傳播教育,超越陳舊的觀念、過時的模式、落後的體系。以當代新聞傳播技術、新業态、新平台、新要求為基點,構建面向實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現代新聞傳播教育體系,為全媒體、大傳播、多樣化的能力提升服務。
二是要改革教學體系,使僅限于新聞史論、版面畫面傳播的所謂專業教育,超越五十年前的框框。新聞教學要與新知識、新學科、新理論、新技術結合,充實新聞觀和實務技能的教學分量。培養的學生不能是隻會“寫文章、會照相”,而要是能把握輿論思潮、駕馭公衆情緒的新聞高手,成為我們新聞傳播能力的根基。
三是要改革招生體系,使隻滿足高考升學、隻看考試成績的錄取方式,超越個人需要而轉向社會特殊職業要求。調整招生結構和招生方式,大量擇錄那些道德、良心、責任意識強和有多學科基礎的優秀學生,減少新聞學本科生,增強雙學位、研究生的比重,從基礎知識和社會經驗兩方面提升學生的适應能力,縮短适應獨當一面的時間。
四是改革對外傳播教育機制,使内外分離、神形相背的國際傳播教育方式,超越封閉落後、脫離世情的困境。要開放心态,解放思想,中國立場,國際表達,用融通國内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構建對外傳播教育、教學、教材新體系,讓我們培養的高素質人才能站在國際傳媒中心,搶占輿論制高點、争奪話語主導權,支撐中國國際傳播力和中國文化影響力。
培養高素質的新聞傳播人才,造就世界一流的記者隊伍,是我多年的願望。為此,編教材、搞培訓、定規範、強素質,幾十年不遺餘力。今天,我已經由新聞工作者、管理者變成了新聞教育者,三方換位,更感責任重大。2014年已經到來,但願同心努力,在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以改革為動力,推動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現代化。(來源:《新聞與寫作》刊發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