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徐鵬飛
國産電影的創作生産和市場傳播是當代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内容。本欄目即日起推出“關注國産電影”系列文章,在創作和産業的新形勢下,探讨怎樣進一步發掘國産電影的潛力和創造力,建設更加科學合理的中國電影文化。
——編 者
電影的多樣性,建立在對市場的尊重、對觀衆的尊重的基礎上。多樣性如何找到與觀衆需求的關聯,如何引起觀衆的共鳴,是必須正視的問題 。
10多年來的文化市場培育,極大地解放了中國電影的生産力,不僅使衰弱的中國電影業獲得了新生,而且還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從這一角度可以說,中國電影體制改革和産業發展成效卓著。中國電影市場從10多年前的小餅幹變成了如今的大蛋糕。在經過連續12年30%左右的平均票房增長之後,國産電影的年産量已經達到700部左右,年票房已超過200億,影院觀衆人次超過6億,各項指标都位列全球前三名。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觀衆對電影的需求也開始從最初的“吃飽”轉向“吃好”,從“夠吃”轉向“好吃”,開始不滿足于“拳頭”“枕頭”“噱頭”這樣初級的所謂“娛樂性”,也不再滿足于視聽奇觀帶來的感官化刺激,而是越來越希望看到更多不僅“養眼”而且“養心”,甚至“養腦”的電影作品。近年來,一部部缺乏藝術創新、完全按照“商業配方”生産的所謂大制作、大場面、大明星的古裝武打動作片紛紛遭遇“滑鐵盧”,而像《中國合夥人》《緻我們終将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圖》《一代宗師》等影片,或者因為喚起觀衆的情感共鳴,或者因為注入藝術的審美關懷,反而得到更多觀衆的喜愛和好評。即便是《一九四二》《桃姐》《白日焰火》這樣一些體現鮮明藝術個性和嚴肅創作态度的相對“沉重”的作品,也獲得了以往難以想象的票房成績,滿足了相當一部分觀衆對電影的多樣化需求。這至少證明,随着電影市場的擴大,觀影頻次的增加,電影觀衆已經越來越成熟,或者說越來越具有差異性和多樣性,觀影水平在逐漸提高。觀衆的成熟,是電影創作成熟的基礎,而電影創作的成熟,則必然走向電影文化的多樣化、分層化。
其實,不僅觀衆越來越不滿足于粗放的電影娛樂,越來越多的電影人也開始意識到電影創作應該肩負的文化責任和社會責任。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會上,導演們集體投票決定,本年度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兩個最重要的獎項空缺,以表明對當前創作狀況的“不滿”和“反省”。一些導演表示,前一階段熱衷于為市場拍攝電影,的确為挽救中國電影市場、激活中國電影産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當市場的列車已經轟然啟動,還是希望我們的電影能提供更豐厚的營養,擔當起更多責任。如果說電影是生意,那也應該是有文化的生意。電影人的這種自覺反省,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電影市場繁榮帶來的信心。尊重生活、尊重藝術、尊重藝術家,必然會帶來電影創作“萬紫千紅”的多樣性,電影題材、類型、風格、樣式将會有更大的豐富,從而與當下急劇變化的轉型社會相适應。
電影的多樣性,當然是建立在對市場的尊重、對觀衆的尊重基礎上的。無論是商業類型片、不同風格的文藝片,還是主旋律電影,創作多樣性如何找到與觀衆需求的關聯,多樣性如何引起觀衆的共鳴,都是必須正視的問題。當今中國,從生态環境到心靈世界,從曆史認知到現實觀照,從社會認同到個體生存,都面臨着許許多多大家關注的領域、題材、問題,都體現了人們尋求溝通和共識的強烈願望。從這個角度說,電影人的社會責任,并不隻是電影人自身“悟”出來的,更是時代賦予的,是時代變化的急迫性“倒逼”出來的。電影人必須做出回應。
我們應該意識到,市場并非電影文化多樣性的天敵,相反,如果我們能夠支持、鼓勵和善于管理,市場反而可能成為電影多樣性的土壤。美國電影産業早已完全市場化,但一方面可以産生《指環王》《哈利·波特》《變形金剛》這類技術化、奇觀化的商業娛樂電影,另一方面也能推出《阿甘正傳》《幸福來敲門》《林肯》《為奴十二年》等主題嚴肅、充滿人文關懷的優秀作品。重要的是,為電影創作提供更加寬松合理的創作環境,通過電影政策和電影批評建構鼓勵創新的評價體系,推動電影觀衆、電影創作者、電影産業鍊各相關環節在文化多樣性上達成更多的共識,為電影創作的多樣性提供更加有利的傳播支持和引導,這些都是中國電影從市場繁榮走向創作繁榮的必要條件。如果說,前一階段中國電影體制改革交出了一份較有實效的答卷,那麼現在,“多樣化是市場改革最大的紅利”應該成為我們面對的新考題。(來源:人民網,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4-05/13/nw.D110000renmrb_20140513_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