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來參加這樣一個年度人物揭曉典禮,首先向所有獲獎的年度人物表示祝賀。作為學界的代表,我來談點學習體會——怎樣領會政府闡述的文化産業“十三五”政策?怎樣總結和提煉業界嘉賓讨論的實踐經驗?
首先需要解讀一下對文化、“文化+”以及融合的認識。
如果從理論上給文化作一個闡述,文化首先是可知可感的價值體系,其次是可觸可摸的符号體系,最後體現為規範行為的制度體系。
“文化+”的融合之道,就是把精神的、物質的、制度的等不同層次不同形态的文化元素,融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推動文化及相關産業的健康發展。
今天談的文化融合是“文化+”。“文化+”是在“互聯網+”之後提出的。“互聯網+”剛剛提出來的時候,僅僅是一個技術概念,後來進入到産業體系,最後上升到國家戰略。互聯網體現了一種科技形态,這樣的科技形态作為一種新的生産力,融合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稱之為“互聯網+”。但是在讨論“互聯網+”的過程當中,我們發現,互聯網本身不也是一種文化形态嗎?網絡強國最後影響的是什麼呢?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态——信息社會。信息社會裡首先是信息,然後是社會,不管是信息還是社會,都是文化。
在這個時候,“互聯網+”和“文化+”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結構、是一種什麼樣的融合?有位企業家請了一個互聯網公司來幫助做文化呈現。互聯網公司的人說,今天是“互聯網+”,要以互聯網為主。我就告訴他,互聯網是技術、是平台,是提供服務的,在互聯網作為文化平台出現的時候,應該是文化為主,而不是互聯網為主,這就是我對“文化+”的理解。
文化從形态上的表現是什麼?并存、互補、融合、創新。例如,今天的新聞傳媒行業就是一種典型的文化融合,就是“文化+”。報紙要做雜志,現在的報紙最大的有300多個版;雜志要上網,《讀者》和許許多多雜志要上網;網絡要看電視,大家在網絡上看電視已經很正常;電視要移動,到了手機終端。這就是一種融合、一種變化。
從産業角度來說,融合是什麼?内容、科技、資本、服務,這就是産業形态上的融合。現在特别強調創意,文化産業的核心是創意,創意的核心是内容。如果從這樣的形态中去思考文化産業的融合之道,在于這四個詞——内容、科技、資本、服務。内容引發社會需求——供給側改革;科技改變産品形态——生産力的作用;資本影響市場規模——金融手段;服務決定事業成敗。這就是産業的融合之道。
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的若幹意見》。這個文件對于文化和相關産業的融合起了巨大作用,因為以前文化産業被限定在狹義的文化範圍之内。2004年,國家統計局第一次清晰地界定了文化産業,十個門類中有七個是傳媒。2012年,國家統計局修訂了文化産業分類目錄,其中特别提出了創意設計。以國家發改委牽頭完成的與相關産業融合的文件提出,文化要與裝備制造業、特色農業、人居環境、體育産業、數字内容等融合,這就給我國文化産業的視野、範圍,以及它的統計方式帶來了一種變化。
該文件發布以後,我在幾個地方做了調研,比如福建泉州。泉州的服裝、鞋帽行業曾經很輝煌,但這幾年下降得很厲害。我去訪問了一個服裝公司的董事長。他現在隻抓兩件事,一件是設計,一件是營銷。生産不用管,因為生産已經很成熟了。而在創意這個層面上,他每年至少要出100多個新品種,然後拿着新品種與市場直接對接,這就是創意設計和制造業的融合。我到福建廈門去調研,廈門有一個生産大漆藝術品的企業。大漆是小衆消費,但是這家企業把大漆用到汽車内飾面闆,做到中國最高級的紅旗轎車裡面。這樣,傳統文化和創意設計進入了裝備制造業,進入了汽車産業,而且是高檔汽車,這就是我們說的融合。
今天提的“文化+”的融合之道,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思考空間、設計空間、發展空間,也是合作空間。我願意借這樣一個機會表達我自己的學習心得,就是産業方興未艾,發展未有窮期,讓我們一起期待着這樣一個産業、這樣一個事業的繁榮昌盛。(來源:光明日報,轉自清華新聞網,鍊接地址: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15/2016/20160201193924724815844/20160201193924724815844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