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地電影市場2015年總票房已達到360億元,完成全年400億的票房目标幾無懸念,而剛剛過去的國慶檔以18.5億元的總票房再創新高,成為“史上最強國慶檔”,比去年10.91億的總票房翻了幾乎一倍,尤其是國産影片以絕對優勢成為黃金周電影市場的最大赢家。國産電影似乎帶着閃耀的光環來到了觀衆的面前,“崛起”、“逆襲”、“突圍”之聲不絕于耳,到底國産電影何去何從,2015年又為何成績如此突出?人民網傳媒頻道記者獨家專訪了beat365官方网站常務副院長兼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
記者:剛剛過去的國慶檔以18.5億元的總票房再創新高,成為“史上最強國慶檔”,對于中國電影市場如此的火爆程度,您怎麼看?
尹鴻:主要原因有這樣五點:
(1)市場規模擴大,影院增長,特别是四、五線城市影院擴張,全面普及,影院範圍的擴大為電影業的成長提供了好的基礎。四、五線城市的電影觀衆基本上有10-20年的時間未接觸電影,完全在本土環境下成長,對西方電影比較陌生,本土電影更容易有親近感,滿足了“新觀衆”、“新市場”的巨大需要。他們對國産電影認同度比大城市高,這一點從票房比例上能夠反映出來:大城市票房占比西方電影更高,而小城市電影票房國産電影比例遠高于西方電影。
(2)互聯網出現導緻了傳播、營銷方式的變化,過去電影營銷硬廣告覆蓋不了的地方,現在由于互聯網下沉能力好得多,為營銷推廣提供了方便,容易形成口碑。國産片更容易創造話題,找到口碑關注度,也更易于形成“現象”。
(3)對電影市場進行調控,保證國産電影投放的周期和檔期。
(4)電影導演“改朝換代”,“新勢力”在成長。青年一代電影人的創作水平在提升,并且他們的年齡、心理、情感、表達方式與年輕人為主體的電影觀衆更為接近。
(5)利用了商業IP,體現了“媒體融合”的特點。電影産業打通了IP,制作方也都打通了,包括傳統媒體、制作公司、新媒體公司、遊戲公司等等,中國電影行業,真正完成了完全的媒體融合。
記者:今年的一些中小成本國産片,如《大聖歸來》、《夏洛特煩惱》、《煎餅俠》等等,不但未被“大片”碾壓,反而受到追捧。這是不是說明中小成本國産片的“春天”來了?對于所謂的大片和小片,您怎麼定義?
尹鴻:市場蛋糕做大了,自然增加了新的機會。成本已經不是決定是否被市場接受的關鍵因素,最關鍵的是與觀衆的契合度,可以說,電影産業的門檻被互聯網颠覆了。大片排片率高,小片排片率低,但會被觀衆的口碑漸漸推高,這在中國點影市場是偶然的,但有了互聯網才能把口碑傳出,增加了這種偶然性。大片和小片是以制作規模來定義的,這一點沒有什麼改變。
記者:由開心麻花原班人馬打造的小成本國産喜劇《夏洛特煩惱》,9月30日上映以來,憑借好口碑,排片和票房一路上揚,并拿下今年國慶檔票房冠軍。人民日報也刊發評論予以充分肯定,認為這部電影回答了“喜劇的意義”。您如何看待《夏洛特煩惱》的成功“逆襲”?為什麼它能實現“逆襲”?
尹鴻:可以說與《港囧》一起發行,成就了《夏洛特煩惱》。話劇的粉絲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一是話劇粉絲數量很少,另一個是開心麻花一直在一線城市演出,其他城市對其辨識度很低,借着春晚對演員有一點兒了解。與《港囧》一起拍片是一種冒險,觀衆對《港囧》的期待很高,如果《港囧》觀衆認可度高,《夏洛特煩惱》的票房會比較慘淡,但如果對《港囧》的失望,則會成就《夏洛特煩惱》,《港囧》會成為《夏洛特煩惱》打開局面的台階。《夏洛特煩惱》成本低,敢于冒險。
當然,自己實力不足是難以借勢的。《夏洛特煩惱》類型化定位很準确,制作專業,從劇本到剪輯,認真地反複修改,借鑒參考了很好的電影為自己做矯正,勤學苦練,達到了類型電影的高度,呈現狀态與觀衆預期契合。《港囧》則糅合了懸疑片等不同類型片的因素,使觀衆觀影有累的感覺,不符合對喜劇的預期。
記者:截至9月13日,《捉妖記》在上映58天後,以24.3億的票房超過《速度與激情7》,成為首個問鼎中國票房冠軍的國産電影。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級”的票房個案?
尹鴻:《捉妖記》真正代表了未來電影工業的方向,不論是在特效、故事精緻度、還是與觀衆的契合度上,從工業的角度講都達到了現在國産電影的最高水平,不論是劇情、人物設計,還是人物造型等,所有解釋都是完整的,使一個假定性很強的故事顯現的很完整很真實,這是非常難的,代表了未來的一種主流傾向。随着電影觀衆的成熟,會對影片有更高的要求,不能隻靠接地氣,停留在互聯網的段子上。
另外,檔期的安排上也很有利,暑期檔的觀衆定位是青少年,萌娃的形象很讨喜,這段時間也不安排大片,缺少競争和分流,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它的“現象級”。
遺憾的是,中國電影的周邊市場還沒有真正發展起來,“胡巴”的周邊産品沒有開發。
記者:縱觀今年的國産電影市場,您比較認可的是哪幾部,為什麼?
尹鴻:比較喜歡的是《烈日灼心》和《十二公民》。
《烈日灼心》人物塑造有深度,叙事完整,内部情感的張力,性格的複雜立體都表現的很好,在反映社會性與人性上都達到了一定的深度。
《十二公民》能把一個看上去水土不服的西方故事毫無違和感地架構過來,并且把人物的個體性和社會性非常豐富地呈現出來,人物狀态反應的社會性、人性很有代表性,為利益怎樣達到理性溝通、達到一定共識提供了很好的影像文本。在激烈的差異中找到共識是很有價值的。
記者:不管是春節檔、暑期檔還是國慶檔,今年國産片都在持續發力,對于國産電影未來的發展,您有何期許?
尹鴻:保持現在的自由開放,市場會越來越好,會更具多元性。随着觀衆的成熟,市場的淘汰,好作品也會越來越多。但遇到問題要用改革的方式解決,不能用倒退的方式解決。
記者: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今年的國産電影都交出了不錯的答卷。在您看來,我們的國産片與西方好萊塢大片相比,有哪些長處以及差距與不足?
尹鴻:國産電影的長處是更具本土性、更接地氣。
不足主要有三點:
一是有些電影表現的價值觀比較混亂,甚至受到質疑,這也是國産電影很難走出去的重要原因。
二是制作水平、工業水平還有差距,好萊塢電影業體系完整,非常成熟,中國還基本處于各自為政的階段,處于整合初期,各方面積累不足。
三是創作水平、人才都還不足,專業化程度偏低。
此外,電影隻是美國大産業鍊條的一部分,票房隻占電影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左右,中國電影産業條塊分割,缺乏整合機制,票房占到收入的85%。
記者:中國已步入電影大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國産影片也是屢破票房紀錄,在我國電影市場一路高歌猛進之時,您作為資深電影學者,認為我國已經是電影強國了嗎?
尹鴻:電影強國有兩個标準:一是在國内能夠與外國電影自由競争;二是在國外能夠得到普遍認可。
記者:2015年上半年電影票房已超203億元,截至9月5日,2015年中國内地票房突破300億元大關,超過去年全年296億元的成績。其中,國産電影票房貢獻超6成。對于今年全年的電影票房,以及國産片與進口片所占比例,您有什麼樣的預期?
尹鴻:今年的電影票房估計能沖400億,近幾年國産電影的票房份額都在55%左右,今年有可能超過60%。
五年後國産電影的真正危機才會到來。那時電影保護期(編者注:指中國加入WTO協議時對電影進行了貿易保護,進口電影的比例受到限制)結束,觀衆成熟,從國外新興電影市場的先例來看,易受好萊塢影片沖擊。(來源:人民網,原文鍊接地址: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1021/c120837-27721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