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的517講話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要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為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學指明了方向。新聞傳播學是習總書記講話中提及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前沿學科”。進入21世紀以來,新聞傳播學科在中國獲得了空前蓬勃的大發展,目前全國各大院校設立了1080個相關院、系和專業,在校生達20萬人,教學科研團隊達到10萬人,在短時間内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
然而新聞傳播學的“大躍進”帶來了一個突出問題是:西方中心的學科體系與中國本土實踐之間出現了不少“盲點”“斷點”,甚至是”裂縫““斷層”。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到底是亦步亦趨地以歐風美雨為馬首是瞻,為西方中心的學科體系提供“中國案例”來佐證其普遍性;還是像習總書記說的那樣,堅持以人民為導向的原則,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學?
從我個人的體會來看,如果選擇前者,中國新聞傳播學者在國内和國際學術界的邊緣地位難以改變,學術産出既觸摸不到國家社會的主流脈動,也進入不了國際學術界的主流。如果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思路,我們的學科建設就能夠抓住中國與世界重大變革中出現的“真問題”,才能做出習總書記要求的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對中國政治社會的變革提供理論支持,同時也進入國際學術界的主流。
自上世紀初美國密蘇裡大學建立了首個新聞學院,上世紀三十年代愛荷華大學建立第一個大衆傳播博士點以來,新聞傳播學教育在西方走過了一個世紀的曆程,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教學和科研體系。我們不能否認以美國為代表的英語話語體系在全球傳播和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地位。與其他許多新興的學科一樣,國際化是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中無法回避的重大主題之一。從這個意義上,新聞傳播學的“國際化”定位與中國全面融入全球體系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目标是完全契合的。但是,由于新聞傳播學涉及的是意識形态和上層建築領域,因此在這個領域中,“國際化”絕不意味着全盤西化,或是将西方的教學體系不加甄别地全盤引入中國大學的課堂中。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應當是探索如何将西方的新聞傳播學理論體系融入中國的國情之中,推動新聞傳播學科的“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這一方面有助于我們以一種更為開闊的視角來分析和解決當代中國媒體文化中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有助于以中國的特殊經驗豐富和發展原有的西方中心的新聞傳播學理論體系,從而真正做到與國際學術界平等對話,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
從我個人的學術經曆而言也說明了這一點。2002年底我放棄美國大學的教職,加盟剛剛成立不久的beat365官方网站,,就是期望找到社會變革與個人發展、學術研究與國家需求的交彙點。把西方中心的新聞傳播學體系與中國政治社會變革的實踐加以有機結合。自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危機爆發以來,政府新聞發布機制的确立和新聞發言人的出現成為我國政治社會生活中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危機傳播從一開始就成為政府新聞發布的一項重要内容。一方面,新聞發布制度為我國各級政府部門有效地與媒體和公衆進行信息傳遞和意見交流,從而通過繼承“走群衆路線”的優良傳統,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它也為近年來在我國蓬勃發展的新聞傳播學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提出了許多帶有鮮明本土色彩的研究課題。毫無疑問,對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危機傳播和新聞發布機制進行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探索,必将有助于我們将以西方為中心的新聞學和傳播學理論運用于中國的具體語境之中,從而為推動中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革、促進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的“本土化”提供一個新的話語平台。
本人2004年出版《危機傳播與新聞發布》一書,首次将“危機傳播”的理念引入内地學術界,這也是第一本在學理和實踐層面上探讨新聞發布制度的專著,時機上又恰逢我國首批政府新聞發言人面世。筆者有幸參與了發言人“黃埔一期”的培訓工作,迄今已經參與培訓了各級政府和企業的新聞發言人逾萬名。把自己的學術研究與社會需求能夠聯系在一起,并親身參與中國政府新聞發布制度的探索當中,這是一個新聞傳播學者夢寐以求的理想和良機。十多年來,我國政府新聞發布工作成績斐然。近三年來,僅中央各部委和省級政府部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都保持在每年1500場以上。我國學術界在危機傳播與新聞發布的教學和研究上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效應,出版的專著在30種以上,論文超過1000篇,400多所高校開設了相關的本科和研究生課程,針對政府官員、企業高管和發言人進行的新聞發布和媒體溝通方面的各級各類培訓業已常态化的更是難以勝數。可以說,新聞發布制度的建設就是新聞傳播學實現“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的成果之一。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體系構建也是我國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的重要使命之一。早在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産黨宣言》中富于創見性地預言了“世界文學”的出現。顯而易見,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處的是以印刷媒介和書寫傳播為主要載體、以文學為最高形式的時代。他們還不可能預見到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新的媒介文化形态。在媒介文化高度發達的今天,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所預言的以書寫和印刷為主要形式傳輸的“世界文學”已經演變成了以無線電訊号和數字化網絡傳播的“國際媒介文化”。“世界市場”的開辟所導緻的經濟全球化也促成了“全球傳媒市場”的建立,從而使跨越民族-國家邊界的“全球傳播”成為現實。
當前新聞傳播學科的重要使命之一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比照近年來國際傳播的變局和我國媒體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實踐經驗,結合對相關案例的分析,闡明在以“全球、全民、全媒”為特征的新型傳播生态下,如何在理論和實務上改善和創新我國的對外宣傳工作,踐行習近平同志所提出的“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的要求。本人根據自己的學科專長,參加了中宣部、教育部組織的《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15講》(暫名)等教材的編寫工作,負責“對外傳播”的相關部分。
綜上所述,我國已經進入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階段。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正在發生着深刻變化。統籌好國内國際兩個信息輿論場有利于在國際社會上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使我國的新聞傳播更加富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由此,我國同國際社會的互聯互動也将變得更加緊密。有鑒于此,我國新聞工作者要站在負責任大國的立場上,向世界傳遞延續和平與發展的願望、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的決心,以及倡導世界多元、全球和諧、共同發展、互利共赢理念的努力。這需要新聞傳播學提供有力的理論指導和學術支持。新聞傳播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前沿學科”,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原則來推動自身的理論創新和學科建設,為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提供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