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代中國,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性愈發突出,已經成為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本文提出建構當代中國新聞輿論生态的目标是形成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穩定社會預期、形成植根中國的主流價值觀、形成面向全球的良好中國國家形象,為了實現這一目标,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思想,以變革新技術條件下的新聞生産手段和機制、确立新媒體傳播中的新聞倫理、建設中國特色的新聞學學科作為主要着力點。
【關鍵詞】新聞輿論生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生産;新聞倫理;新聞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多次做出重要部署,尤其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對新時期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綱領性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在當代中國,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性愈發突出,已經成為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新聞輿論生态的影響力愈發突出,已經成為執政黨執政能力和國家發展實力的重要體現。對新聞輿論戰線來說,如何建構明朗、積極的新聞輿論生态,已經成為一項重大曆史使命。
一、建構支持中國發展的新聞輿論生态
當代中國的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曆史階段,一方面,中國的經濟水平、物質條件更加雄厚,提出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正在邁上新的征程;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傳播自主化帶來社會思潮的空前多樣、活躍,不同的意見聚集在中國大地上,形成影響社會發展的不同力量。在當代中國,要實現國家的偉大發展目标,必須有強大、正面的輿論支持。新聞報道形成新聞輿論,新聞輿論引導社會輿論,社會輿論影響社會行為。對于新聞輿論業界和學界來說,要意識到自己在推動中國發展中的重大使命,把建構支持中國發展的新聞輿論生态作為核心目标。
1.形成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穩定社會預期
在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後,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發展動力缺失等問題也逐步顯露。在當代中國,說好的方面,可以說出無數好的事實來;說不好的方面,也可以說出許多不好的事實來。在這種情況下,新聞輿論工作的力量就在于能夠提供給公衆全面的信息,引導公衆理性地看待形勢,形成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穩定預期。
社會預期在當代社會的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樣的形勢,不同的觀察角度,形成不同的社會情緒,就會引發不同的社會反應。比如對于傳統産業中的落後産能問題,從消極面看,就會認為是中國經濟下滑的标志,而從積極面看,就會認為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選擇,兩種判斷引發的社會輿論不同,帶來的社會預期不同,形成的行為效果也不同。
當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信心經濟,社會輿論對于經濟前景的信心決定了公衆的消費行為,也決定了投資者的投資行為。這種信心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新聞輿論的引導。當前,在全球經濟下行大勢下,國際上存在着“唱衰”中國經濟的輿論,更需要國内新聞輿論及時矯正、引導。這種新聞輿論引導要及時、有力,既立場鮮明,又以事實說話,平衡消極輿論,形成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市場信心和穩定預期。
2.形成植根中國的主流價值觀
一個社會的凝聚力從深層次上看源于全社會形成具有最大共識度的主流價值觀。這種共識的覆蓋面越廣、穩定度越高,社會的凝聚力就越強、穩定度就越高。不容回避的是,當代中國的社會價值觀的多樣化越來越強,反映在社會思潮中的對立也屢見不鮮。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種價值形态差異的根子在于經濟形态的差異,加之西方各種非社會主義、反社會主義思潮的滲透,更加劇了這種多樣化的價值取向。
新聞輿論作為社會意識形态、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對于引導全社會形成主流價值觀、認同主流價值觀極端重要。越是價值觀多樣化的社會形态,越需要新聞輿論發揮“定盤星”作用。面對喧嚣繁雜的社會思潮,新聞輿論工作的導向意識時刻不能放松。這種導向應是全方位覆蓋新聞輿論工作的,應是全體新聞輿論工作者應該遵循的。
當代中國的主流價值觀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紮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吸收西方文明形成的當代中國價值觀,具體來看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這種價值觀,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有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重要的在于價值觀自信。對這種價值觀,新聞輿論工作要始終堅持,善于引導,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滲透在各類新聞報道中。
3.形成面向全球的良好中國國家形象
當代中國的發展已經不是囿于一國的發展,而是深度參與全球化、融入全球的發展。在全球舞台上實現中國發展,不僅需要中國的經濟、科技等硬實力,還需要文化、傳播等軟實力,後者集中表現為國家形象。值得關注的是,由于國際傳播體系中長期的“西強我弱”局面,中國的國家形象還沒有很好地在國際上樹立起來,中國在國際上的美譽度與貢獻度嚴重不匹配,模糊、負面還是許多國際公衆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識。
新聞輿論工作在樹立國家形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國際公衆對中國的印象可以通過親身接觸等直接渠道獲得,也可以通過新聞傳播等間接渠道獲得,而後者是主要的方式。國際新聞傳播的重要功能,就是為國際公衆描繪出良好的中國形象。
在新媒體時代,國内的新聞報道可以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熱點,國際的新聞報道可以成為國内輿論傳播的依據。這種無國界的新聞傳播格局,要求當代中國新聞輿論工作者樹立全球視野下的國家形象意識,以具有時代感、國際化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來赢得國内外受衆。中國不缺好的故事,缺的是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二、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建構新聞輿論生态的靈魂
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就是中國社會主義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建構支持中國發展的新聞輿論生态,關鍵在于牢牢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1.堅持在新聞輿論工作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在新聞輿論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做好中國社會主義新聞輿論工作的基本遵循。這種遵循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領導人講話的教條解讀,而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和價值取向的靈活運用。
立場問題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極其重要,新聞工作者要明确“為了誰”的問題。馬克思從年輕時期在《萊茵報》工作開始,就強調“人民報刊”的思想。作為以馬克思主義指導的中國共産黨,始終将“人民報刊”思想作為自己的指導原則,強調新聞工作的人民性。在新聞工作實踐中,“為了多數人”和“為了自己”“為了少數人”的新聞選擇是不一樣的,堅持前者才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體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但指出了新聞輿論工作的立場,更提供了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基于實踐的由淺入深的辯證唯物論的關于認識發展過程的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以前,是沒有一個人這樣解決的。”①在全球化和社會轉型期,面對複雜的輿論環境,新聞工作者要憑借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立足實踐,把握大局,成為社會思潮和輿論的引領者。
當代的媒體格局下,傳播速度更快,表達手段更炫,公民記者更多,新聞報道中最缺的是思想性和真實性。這就要求報道者具有科學的思想方法。這種思想方法就是毛澤東同志1937年提出的,“研究問題,忌帶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②就是習近平同志提出的,“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既準确報道個别事實,又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③
2.準确把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時代内涵
越是複雜的社會環境,越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新聞輿論工作的指導,也越會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的曆史階段,把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時代内涵,既要堅持基本觀點,又要反映當代變化,做到曆史和邏輯的統一,理論和現實的統一。
新聞輿論工作要有使命觀。新聞工作者擔負着推動社會進步、守望公平正義的使命,時刻要有導向意識。
新聞輿論工作要有政治觀。從近代中國新聞業誕生以來,新聞與政治的關系就極其緊密。在東西方意識形态鬥争日趨激烈的當代,試圖在新聞輿論工作中保持價值中立是不可能的,為了維護黨和國家的利益,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堅持“政治家辦報”,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
新聞輿論工作要有人民觀。人民觀體現了社會主義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立場。新聞輿論工作踐行這一觀念,就要堅持走群衆路線。具體說,新聞輿論工作要深入群衆,不能閉門造車;要服務群衆,不能高高在上;要引導群衆,不能人雲亦雲。
新聞輿論工作要有真實觀。習近平同志指出:“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④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裡,真實觀不僅是報道原則,更是科學方法,即堅持用辯證法和唯物史觀來看待事物。
新聞輿論工作要有創新觀。日新月異的媒介技術帶來全新的新聞傳播格局,突出表現在:新聞發布的全民化,新聞内容的視覺化,新聞推送的精準化,新聞終端的移動化,新聞平台的社交化,新聞閱讀的碎片化。可以說,從新聞生産到新聞接收的全流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當代新聞輿論工作要從時度效着力,全面創新,持續創新。
三、把握建構新聞輿論生态的着力點
建構明朗、積極的新聞輿論生态,要做到精準有力,要從當代新聞傳播的新變化、新特征、新規律出發,選好着力點。
1.變革新技術條件下的新聞生産手段和機制
在大量新技術投入新聞傳播的條件下,在媒介融合不斷加劇的條件下,新聞生産手段和機制應進行大變革。
運用新技術生産新聞。無人機技術的興起帶動了無人機新聞的發展,相比過去記者隻能在新聞現場架起照相機和攝像機拍攝,無人機讓記者有了更開闊、更靈活的拍攝視角,獲得更好的新聞場景。傳感器技術正在成為獲得信息的重要方式,而将傳感器應用到新聞報道中,使得記者更快捷、更準确地獲得數據,并在此數據基礎上形成報道。虛拟現實技術給用戶創建了逼真的虛拟世界,在報道中運用這一技術幫助記者更生動地還原事件,使受衆獲得“親臨現場”的浸入式體驗。
推動新聞生産流程再造。傳統的報社以單一的報紙為載體,新聞生産流程完全以報紙出版為中心,即使報社的網站也是以報紙出版的節奏為依據,而在全媒體條件下,一家新聞媒體可以擁有報紙、雜志、網站、手機報、微博、微信、客戶端、電子屏等多終端,為此,新聞生産流程要進行改造,才能使各種媒介深度融合。
突出新聞内容的視覺化。在移動化、碎片化的新聞閱讀行為中,視覺化的傳播内容越來越有吸引力,一圖勝千言,可視化新聞制作成為新聞生産中的一大亮點。許多原本需要大量文字表達的複雜的事實、觀點等,通過“一張圖看清”的方式,做到了簡潔、清晰的傳播。
打造移動新聞終端的制高點。以智能手機、平闆手機和平闆電腦為主的移動智能終端已經成為高度普及的個人配置,也成為當代公衆獲取新聞的“器官”。因此,圍繞移動終端打造有吸引力的新聞客戶端,成為新聞生産方式變革的重要手段。
2.确立新媒體傳播中的新聞倫理
以自主化、微傳播為特征的新媒體傳播,讓數億網民成為新聞人,社交媒體中網民個體的自生産、再傳播成為普遍行為。自媒體增強了自我存在感,帶來了自我賦權與社會賦權,粉絲量、點擊率成為衡量自媒體影響力的主要标志。
從工具理性的角度看,這種活躍度體現了技術進步的作用;從價值理性的角度看,這種活躍度存在行為失範的隐憂。事實上,新媒體新聞傳播行為的去中心化、去中介化以及追求同步時效的特征,逐步讓傳統的新聞“把關人”理論失效,帶來新聞傳播權力的濫用,如何确立新媒體傳播中的新聞倫理的内涵,越來越迫切。在新媒體新聞傳播中,一些核心的倫理理念應該明确樹立并形成共識。
尊重客觀事實。在新媒體中傳播新聞,每個網民都是“總編室”和“把關人”,要對信息源和新聞事實進行判斷,在真實性原則的前提下進行傳播。
尊重知識産權。新聞内容作為新聞傳播中的核心資源,凝結了原創者的勞動,應予以充分尊重。這種尊重體現在新聞作品的署名權上,即凡轉發新聞内容一定要注明作者及其機構名稱;也體現在新聞作品的收益權上,即如果點擊率帶來傳播平台的收益,應該與内容提供者分享。
尊重個人隐私。要增強隐私保護意識,既避免無意識地洩露他人隐私,更要防止濫用互聯網“人肉搜索”傳播、歪曲他人隐私。
尊重司法獨立。要避免成為新媒體輿論場中的“道德法官”,以自媒體發表個體情緒化意見幹擾司法進程。應堅持“講事實、慎定論”的原則,尊重和維護司法體系,堅持理性傳播。
尊重社會公益。新聞不僅是商品,更是公共品,要以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為優先目标。新媒體新聞傳播不能搞“有償新聞”“有償不聞”,不能降低格調追求點擊量。
尊重國家利益。新媒體新聞傳播打破了國别界限,成為國際傳播平台。新媒體中的傳播者要有鮮明的國家立場,自覺維護國家尊嚴,堅決不傳播否定、醜化中國領導人、中國政策、中國曆史等新聞内容。
3.建設中國特色的新聞學學科
當前中國開設新聞學教育的高校很多,但從新聞輿論實踐需求來看,現有的新聞教育與理論體系還有待改進。要按照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把馬克思主義貫穿到新聞院系的新聞理論研究、新聞教學中去,使新聞學真正成為一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學科”⑤的要求,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立足中國現實,堅持問題導向,探索中國新聞輿論實踐的規律,建設中國特色的新聞學學科。
從理論研究上看,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設作為理論背景,要以中國新聞輿論工作的經驗和教訓作為現實依據,要以指導中國新聞輿論實踐的有效性作為檢驗尺度,努力形成中國特色的新聞理論體系。
從人才培養上看,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采寫、新媒體傳播、國際傳播作為新聞教學重點,教給學生最深的思想、最新的科技和最活的表達,培養具有使命感、創新力、文化味的新一代新聞人才。
中國新聞學界即将走過百年,1919年,“中國新聞學界最初開山祖”徐寶璜先生指出:“新聞紙應立在社會之前,導其入正常之途徑”;⑥2006年,“新中國新聞學奠基人”甘惜分先生指出:發展當代中國新聞理論需要 “立足中國土,回到馬克思”。⑦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為了履行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中國新聞學界要堅持“方向的堅定性與方法的創新性”,為建構當代中國新聞輿論生态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人才儲備。
注釋:
①《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4頁。
②《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1頁。
③④杜尚澤:《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正确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人民日報,2016年2月20日,第1版。
⑤柳斌傑:《發展中國特色新聞學 重構理論實踐教育體系》,光明日報,2016年3月28日,第2版。
⑥徐寶璜:《新聞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8頁。
⑦甘惜分:《甘惜分文集(第三卷)》,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年版,5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