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盤點2016電影市場 年度關鍵詞:新常态

日期:2017-01-03作者:梁鵬 浏覽量:

過去14年,中國電影市場奇迹般地保持了30%以上的年票房增長速度,中國電影不僅從瀕危狀态中鳳凰涅槃,而且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第二大電影市場。進入2016年之後,中國電影似乎迅速地進入了一個發展調整期。票房上漲速度明顯下降,有的檔期甚至出現了近十多年來少見的負增長。這種現象既是對上一年度在互聯網和資本推動下非常态增長的“補償”式調整,同時也預示着中國電影進入了一個常态發展期。靠改革帶來的市場紅利,靠互聯網介入帶來的渠道優勢,靠資本帶來的利益驅動,開始更多地回歸到依靠電影的質量、依靠更多優質電影供給的軌道上來。這似乎成為了中國電影發展新常态的征兆。

這種常态可以看作中國電影創作的新常态。依靠大IP、依靠高顔值和“小鮮肉”、依靠炫技、依靠拳頭+枕頭+噱頭席卷市場的時代似乎過去了。這一年,諸多IP電影,甚至是所謂的“超級IP”電影,盡管在技術上、在視聽奇觀上相當驚豔,但因為缺乏能夠與觀衆溝通的故事、人物、情感,市場效果遠遠沒有達到預期;而仿效前些年高票房類型但缺乏創新的所謂“喜劇+愛情”模式,在這一年也被觀衆所抛棄;靠炒作、靠營銷似乎再也不能讓一部藝術質量平平的影片“騙取”觀衆的信任。質量之外的元素,對于電影市場的影響大大降低了。觀衆需要更優質的電影成為共識。正因為如此,《湄公河行動》這樣的影片就成為本年度最被觀衆認可的電影之一。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真實改編原則,典型的“小分隊孤軍深入”的動作類型片模式,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制作精神,特别是将國家愛人人的現代主題融入人人愛國家的傳統主題之中,使得這部作品能夠在電影市場相對低落的狀态中異軍突起。一方面說明觀衆仍然需要優秀的主流電影,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電影人可以制作出優秀的主流電影。這一信号的釋放,會讓更多的電影人意識到,任何急功近利的電影創作模式都是短命的,創作出經得起觀衆口碑檢驗的優質電影,才是中國電影新常态的核心。

中國電影的新常态同時也是電影觀衆的新常态。前幾年,由于電影市場的急速擴展,大量缺乏電影觀看經驗的“新觀衆”、特别是“網生代”觀衆進入電影消費,“小鎮青年”“網感”“搞笑”“逆襲”等等似乎成了電影觀衆的共性。然而,當觀衆的觀影經驗越來越豐富,他們的觀影訴求會越來越高,他們的觀影多樣性特征也會越來越突出。2016年,所謂的“爆款”“黑馬”電影越來越少,但是分衆化、差異化的電影觀衆卻越來越普遍。第四代導演吳天明創作的一部手法傳統的紀實風格電影《百鳥朝鳳》,在超長的放映周期中,取得了超過7000萬以上的票房成績,這至少說明中國觀衆對非商業電影的接受能力在明顯提高。這一年,包括具有一定表現主義風格的《路邊野餐》《長江圖》這樣的非常小衆的藝術電影,也獲得了一定的市場空間,這說明中國觀衆的差異化審美正在形成。而陸川導演的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創造了超過8000萬的電影票房,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也引起了廣泛關注,這說明繼前一年的《喜馬拉雅天梯》等作品之後,紀錄片正在成為影院電影的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有什麼樣的觀衆就會有什麼樣的電影。電影觀衆的可喜變化,必将促使更多的電影人關注電影的創作質量,創作出更多樣化的電影作品,滿足觀衆日益提高、日益分化的需要。

中國電影新常态還體現為電影風格和類型的多樣化。香港武打、警匪片,内地喜劇、愛情片,一直是國産電影的支柱。而随着IP電影的出現,玄幻片開始批量出現。2016年,既有《美人魚》《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葉問3》《盜墓筆記》《寒戰2》這些主流的商業電影類型,也出現了《大魚海棠》《搖滾藏獒》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的動畫電影,還有《七月與安生》《追兇者也》等一批風格獨特、定位準确的中小成本影片。而《驢得水》這樣根據舞台劇改編的、帶有荒誕性色彩的諷喻喜劇更是一個驚喜,使近年來比較低迷的喜劇電影創作在滑稽劇基礎上邁上了一個新台階。這既說明電影創作環境已經具有更大的包容和開放度,也說明中國電影人仍然對中國現實保持着一種積極的關懷。

同時,中國電影還體現了一種更加具有啟示意義的新常态,就是文化價值觀的新表達。如果說前一階段的某些國産電影,常常過分呈現暴力、情色,過度為搞笑而搞笑,甚至有的影片過度炫耀“白富美”“高富帥”這種庸俗價值觀,還有的影片将欺騙、陰謀、急功近利、陽奉陰違作為一種人格魅力加以呈現,受到了各方面普遍的非議,但是本年度的中國電影在價值觀呈現上都有了比較明顯和自覺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主流電影開始将價值起點建立在對個人生命、自由和尊嚴的尊重上,表現人與人的互助互愛,表現人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努力和奮鬥,表現為了捍衛人的尊嚴而流血和犧牲。中國電影的這種價值觀傳達,與大衆共鳴、與國際語境都更為貼近。

2016是中國電影的“小年”,優秀作品的數量、質量與觀衆的期待還有差距,市場的增長也沒有達到年初的過高預期,特别是電影人才和電影工業的成長還任重道遠。但種種新常态卻呈現出中國電影的新氣象。放慢一點腳步,也許才能更好地不忘初心。從這個意義上說,2016是中國電影的調整之年,也是中國電影進入新常态發展模式的一年。從走得快到走得穩、走得好,也許正是當下中國電影最重要的轉變。(來源:人民日報,轉自:中國作家網,鍊接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0103/c404004-28993214.html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