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學問要敢擔當講真理
——在beat365官方网站學術沙龍上的講話
柳斌傑
(2017年5月19日)
學術沙龍,形式很好,百花齊放、獨立思考,交流思想、碰撞火花。簡單講五點:
一、新聞學要科學化
新聞、傳播、媒介、輿論,至少這四門學科與新聞學緊密關聯,還有曆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學、心理學、管理學、美學、信息學等與之相關。大學的每一門學科都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個方面。化學研究化學變化、物理學研究物理變化,獨立學科都是這樣。新聞學也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門科學,不同的是她要認識世界的所有方面,包括自然變化、社會運動、人類活動等。并且這個認識不是第一手的,屬于再認識再實踐,這與一些實驗學科、工程學科的方法對象不太一樣。傳播學是個技術藝術科學,是專門研究不同方式的傳播效率和效果的。媒介是為了傳播内容而設計的物質載體,是個工程管理的實體學科。輿論,就是民意,就是社會公衆對相關事物事件的看法和評價。習近平總書記講的一直是“新聞輿論工作”,可見新聞學體系中新聞和輿論是核心内容了。
從我國的實際看,傳播學研究最熱鬧,輿論學研究最差。一到網絡争論就罵起來了,五毛、美狗、俄奴……各自為陣。輿論應當是社會公衆的反映,政府和媒體不能把自己的認識當作輿論,利用手中權力操控輿論或者制造虛僞民意,在真相新聞時代已經行不通了。因為互聯網、手機這些自媒體的出現,沖擊了新聞的壟斷權。現在的新媒體輿論生态已經有所改變,公衆有了發言權,人民性大大增加了。黨和政府的決策、工作也要求由第三方評價、評估。過去我在黨政部門做的工作,我們自己總結,現在改了,黨和政府的決策、工作也要求由第三方評估,人民群衆評價,比較科學了。真正掌握輿論,就要真正了解群衆,傾聽他們的呼聲和意見。新聞輿論工作隻有深入研究、深化改革、深度探索,才能使中國新聞學科學化、時代化,跟上社會變化和技術變革的步伐。
二、知識分子要不辱使命
黃帝問道就記載了探索自然與生命關系的“對話”,文王演周易以求天、地、人互動關系,孔子在要飯的路上還在讨論國家如何治理,屈原放歌上下求索,司馬遷發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他們都想把自然界和人間的事情搞清楚,體現了自古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責任感、使命感。尤其是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把知識分子的使命講全了。近年來,我們支持整理出版了由南京大學主編的古代思想家評傳、由中國人民大學主編的近代思想家文庫,還有中國出版家、中國名記者這些叢書,我在編、審、研讀這些思想家的傳記時,常常被他們的家國情懷、責任意識和深刻思考所感動,真是稱得上精英。在近代中華民族複興的過程中,知識分子政策老出問題,包括新中國成立後。在今年兩會上,外國記者采訪中,“知識分子政策”還是熱點,特别是“反右”、“文革”等鬥争的不良後果還未徹底肅清。今年提問的關于律師、記者、高校老師的問題,是國際上關注的案例。三十多年來,我在不斷地回答外媒關于“中國知識分子政策”這個難題。理論上說知識分子是民族的精華,國家各項事業的英才,這是有共識的。但關鍵是政策上落實不了,怎麼讓他們發揮作用是個大問題,總不能放在一邊,隻讓他們發牢騷或者到國外去作為。
這次哲學社會科學文件發的時候,對學術的百花齊放、百家争鳴方針,有人也提出不同意見,後來還是決定寫了。這是個長期方針,兩千年前就有諸子百家争鳴的局面,難道今天就沒有這個度量?不寫學術研究如何發展、不争鳴怎麼能辨識真理?中央明确肯定“雙百”方針,可以認為我國學術環境會越來越好。知識分子在理論、科學、技術、政策上能作出一點貢獻就是大貢獻,會使整個國家甚至人類都受益。有些老師在為國家服務方面,創建平台、培養團隊、著書立說,對國家的法律、政策、方略、規劃制定等做了大量的工作,這也是責任擔當。
三、做學問要講真理
每個同志發言都講得很好,在學科、學術、專業方面大家有更多的研究,有不少的貢獻,這就是求索精神。做學問必須要獨立思考、追求真理,這是最重要的學術品德。不讀書、不思考、不鑽研,沒有自己一套東西,東風來了向西歪,西風來了向東倒,西南東北風來了打轉轉,鑽到龍卷風裡去,那就太危險了,也沒有什麼學術價值。一些知識分子,經過了那麼多的曲折,怕這怕那是“後遺症”。我向來不信邪,不人雲亦雲,大家也不要怕,要敢于擔當,堅持真理、發現真理。創新就是幹前人沒幹過的事,沒有闖勁不行。中國很多學術領域的問題,都是跟着西方走,一會兒他們說個“陷阱”,我們就跟着提了很多“陷阱”;一會兒他們說個“終結”,我們就跟着說不少“終結”。我跟他們争辯過,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能“終結”,也根本就沒有“終結”過。蘇聯解體沒有“終結”社會主義,各種特色社會主義正在大發展;特朗普當選總統也沒有“終結”美國制度,美國依然是資本主義當代世界的“領頭羊”,還有許多“終結”也都是胡說八道,全球的兩種制度的競争,還會有上百年上千年,誰能“終結”?美國制度的糾錯機制比我們強,大選就是全面調整政策,議會制約總統,司法審查議會,都能減少或糾正錯誤決策。我們也正在建立完善糾錯機制,因為任何個人、政黨、組織決策有錯難免,但不能長期得不到糾正,像文革搞了十年那損失就大了。現在中央已經明确國内主要智庫參與中央政策效果評估,就是糾錯機制的建立,還要不斷完善。
大家很懷念一些有勇氣的知識分子,像北大馬寅初校長等人,想國家大事不顧個人名利,堅持講真話、講真理,令人敬仰。作為著名學府的教授,大家應當多一些人類關懷、國家情懷和學術胸懷,在學為人師、行為人範這方面多給青年學子留一點有價值的記憶,别那麼下作,今天告個“黑狀”,明天寫個“匿名信”,昧着良心坑人,傷害同志情感,有失教授身份。我勸老師們光明磊落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學問,有點小矛盾别往心裡去,不計較雞毛蒜皮那樣的事情。“心底無私天地寬”,少點個人的小九九,自己心情愉快,集體和諧團結,才能齊心協力在探究科學真理的大道上開拓前進。
四、談談學術何為
我贊成李彬老師的回答:獨立創新。學術的核心就是創新,我認為在前人基礎上有所前進、有所改造、有所發明,就是創新。人文學科沒有以人命名的定理、公式這類标識,但也會有很多創新。我們學院這五年,在創新理論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課程體系等方面取得了不小進展,其中不乏創新之點。有些課題已經讨論了好幾年,方向、思路、框架清楚了,再逐步完善。中國特色新聞學不是另搞一套,而是在十年經驗基礎上重點選擇了幾個方向:一是創新馬克思主義新聞學。馬克思是在普魯士王朝書報檢查制度環境下辦報辦刊的,批判性是主要的,提出的新聞理論很豐富,但重點談的是争取新聞平等、自由。毛澤東、列甯大多數時間也是在與新聞管制作鬥争的,執政後主要是談辦黨報黨刊。但是他們在人民立場上提出的新聞原理是科學的。馬克思指出,掌握物質生産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掌握精神生産資料,資産階級掌握的報刊不可能給無産階級“新聞自由”。現在時代變了,我們是人民當家做主了,所以我們要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二是新聞學的科學化。當前,原理上邏輯上嚴密的新聞學還沒有,西方的獨立主義、自由主義、工具主義、專業主義新聞學缺乏原理、學理,也回避了媒體是有“老闆”這個事實,談不上是學科的。他們的新聞史大多數是流水賬,什麼時間辦了什麼報、什麼時候有了廣播電視等等。中國的也隻講官媒黨媒的“兩性統一”、喉舌工具、居高臨下的引導等等,把政策和學術混為一談,沒有分清實際工作和學術研究。從學理上看,還沒有搞清楚新聞學的原理、對象和方法,更談不上學術體系,沒有達到總書記所提出的“要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要求。把新聞學變成一門真正科學,就得要創中國學派,不能讓學生感到新聞學就是搞政治說教,畢業了還搞不清楚新聞學是什麼學問。三是新聞學的時代化。時代已經變了,新聞傳播的技術也變了。新中國成立時,全國識字的隻有40萬人;抗美援朝時,工作隊還要逐家逐戶去動員。現在90%的成年人都認字,成年人都有手機,24小時發新聞,信息交流暢通,還有了大數據整合功能,挖掘新聞後面的真相。業界有人提出“誰是記者”這個問題,因為媒體記者、新聞當事人、知情人都參與傳播新聞,第一個發出信息的基本不是記者。現實是技術改變了輿論生态,封鎖新聞消息已經是很愚蠢的辦法,凡是查禁的消息跑得更快、傳得更廣。當代技術變革迫切需要新聞理論現代化。四是新聞視野國際化。建立中國特色新聞學,并不排斥外國在新聞領域所做的有益探索,要以新聞全球化的實踐和國際視野包容全球,把有益成果涵蓋進來,把我們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來,我們要構建的是代表世界的、當代的、科學的新聞學。中國特色是特有名稱,并不隻限于中國,不是地理概念。所以,我們學院在這個方面是大有作為的。
現在中央已經确定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十大支柱學科,除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外,還有七大學科,新聞學是其中之一,是支柱性學科,是要重點建設的學科,是國家的一個大事。中國特色新聞學理論研究委員會設在清華,全票通過,可見人心所向,大家支持我們,我們要當之無愧。
五、再談前沿安在
回答李彬老師的另外一個問題:前沿安在?簡單回答,前沿在中國。這兩年全球新聞輿論态勢發生很大變化,世界都在向東看,看中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話語權有相當的分量。我們的理論思考應該是全球思維,為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去思考。具體來說有幾點:一是着眼大局。中國理論、中國思想、中國道路、中國方案,這是事關全球治理。連美國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也轉變了态度,認為給世界提供了一個發展的方案。相應的,我們的學術文化、新聞輿論也要跟上去。二是追求前沿。在科學領域我們總體上處在大部分學科跟進、一部分學科并行、少量學科引領的這個階段,今後十年我們應該站在世界學術的前沿,以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引領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三是堅信真理。中國共産黨已經奮鬥了将近一百年,這一百年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沒有磨滅,而且更加光輝。最近看到外國學者包括西方、前蘇聯學者,把目光轉向中國,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這就是我們的底氣。應該說,未來幾年是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家将投入很大力量推動這項工作。小平同志有過要求,在2020年前後,中國的制度、理論要基本定型。也就是說,從探索改革的階段要轉入完成改革階段,要集中到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标上,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階段。這是哲學社會科學跨越發展最關鍵的時期,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機遇發展中國特色新聞學科,提升中國的學術地位。
老師們今天提出和讨論的問題,很有學術意義。希望以後更多地組織學術活動,更多地讨論和思考問題,既有利于理論研究、交流思想,也為教學提供很多啟示。這個制度應該堅持下去,我隻要有時間一定會參加,向大家學習,也可以傳達一些信息。這是我聽了之後,有感而發,因為即席發言,難免有不周延之處,所談想法和一些意見,謹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