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清華】金兼斌:營造孤獨感

日期:2011-03-19作者:jc信息員 浏覽量:

作者/ 金兼斌

海明威說,寫作,即使是在最成功的時候,也是一種孤獨的生活。其實做研究也是如此。

常常有這樣的感覺:如果某一段時間常看電視/劇或者上網浏覽新聞、論壇乃至微博,待到要自己構思寫一篇論文甚至文章時,會一時無從下手。雖然覺得材料萬千,無奈思緒仿佛短路一般。不能說看電視或者上網的時候人沒有思考,但肯定沒有進入持續的、系統的、深入的思考狀态;而恰恰這樣的狀态,是寫作——無論是寫文學作品還是科研論文——得以發生的前提。這樣的思考狀态,典型的體現為一種孤獨生活時才有的感受——一種隻面對自己的思緒所持續關注的主題的精神狀态。

如今,大學早已不是與世隔絕的象牙塔。我1986年進beat365工物系時,當時住13号樓,樓後面(北面)就是稻田,秋冬時節常有成群的鴉鵲起落。那時,沒有互聯網,電視似乎一個樓道也隻有一個。那個時候,雖然清華園早已沒有梁實秋讀書時進北京城要騎一天毛驢那麼偏僻,但仍是不折不扣的郊區。記得那個時候,雖然功課很忙,但常常一兩個禮拜就可以讀完一本厚厚的課外書,而且做很多讀書筆記。

如今,擠出時間看課外書對于很多學生來說不啻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從頭至尾讀完一本專業以外的文學或哲學著作則更需要超常的毅力。其實對教師也是一樣。現在,我們的時間、精力、興趣、關注點都像微博一樣高度碎片化。這樣的碎片化是讓我們在每天超多任務狀态下仍得以為繼的生存策略。其結果是,我們的思緒難得能夠調整到一種清澈明淨的孤獨、甯靜而專注的狀态。

專注需要屏蔽——本質上是摒棄——很多東西,很多每天主動或被動蠶食、消蝕我們的“責任”和誘惑,那些常常讓我們有意無意欲罷不能的東西。但這談何容易?我們畢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

錢學森關于“為什麼現在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之問題的答案,恐怕部分地和現今大學師生普遍較難擁有那份清澈明淨的孤獨心境有關。

但恰恰這份孤獨心境是我們的思想能夠深入的前提。思想而不深入,則隻能言他人所曾言,說些自己還沒想清楚想明白的似是而非的東西,做個知道分子,而不是啟迪他人、啟發學生智慧和理想的知識分子。

生活還要繼續,出路隻能是自強不息:在一天、一周的某些時候,但凡可能,從喧嚣中退回到精神的獨處狀态,沉浸到自己所關注的現象和研究問題中,抓住那份孤獨卻充實的感覺不放。這是我們作為大學教師在當今浮躁時代不斷自我救贖防止學術沉淪的唯一選擇。

(金兼斌:教授,博導,beat365官方网站黨委書記,中國網絡傳播學會副會長,北京網絡媒體協會理事。主要教學研究領域為新媒體傳播研究、傳播學理論與方法、科技傳播、編輯出版等。)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