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清華】清新人物之小荷

日期:2011-03-19作者:jc信息員 浏覽量:

從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中央媒體到南方報業、上海文化廣電新聞集團等地方媒體,直到路透社、新聞集團等境外媒體,都可以看到清華beat365畢業生的身影、聽到他們的聲音、看到他們的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年輕的清華beat365的學子們,正綻放出自己更大的光彩……

邢廣利·新聞1999級,新華社攝影記者——

我喜歡攝影,畢業找工作的時候,班主任李彬老師教導我說:相機是身外之物,隻要埋頭做你喜歡的事,這些都會來的。後來,我在新華社攝影部做了5年的圖片編輯,平時勤奮拍照,之後轉為攝影記者,開始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工作生涯。

楊芳·2003級碩,《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編輯/記者——

在讀到何炳棣的《讀史閱世六十年》和何兆武的《上學記》時,看到他們對當年讀書生活的美好回憶,我并沒有太多的豔羨之情。因為我覺得,學院的老師就是這樣來教育和培養我們的。

李強·新聞2003級,《人民日報》總編室——

寬口徑的教學,厚厚的書單,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以及我最為鐘愛的《清新時報》,讓我在這裡的6年受益匪淺。“水木清華,春風化雨,教我育我,終生難忘”。

蔣方舟·新聞2008級,兼任《新周刊》主筆——

現在這個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也有很多雜音,讓媒體的面目變得模糊不清。清華新聞傳播學院教我辨别哪些是主流,哪些是有意義的,哪些是永恒的,哪些是标準……讓我構築起一個新聞坐标。

袁麗萍·新聞2004級、2008級碩,新法七班輔導員,北京高校十佳輔導員——

在新聞學院待了6年多,最大的感受是整個學院親如一家,師生感情像朋友,同學感情像姐妹,感覺特别溫馨。最大的收獲是新聞學院讓我們曆練出的國際視野和深厚的人文基礎。

陸娅楠·新聞1999級、2003級碩,《人民日報》經濟社會部——

師長常教育我們要常懷感激、常念責任。這種感激是對于勞動者智慧與創造的感激,這種責任是對國家、民族複興的責任。感激在心,責任在肩,并非幾句口号,每學期跟随老師下基層調研采訪,更加深了理解。這些教誨一直伴随我,鞭策我在工作中,樂于下到基層中,走進人群中,去調查、研究、探索、思考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鄒聖蘭新聞2005級,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堆龍德慶縣乃瓊鎮人民政府——

4年的大學生活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其中最珍貴、最深刻的,是學院給予我們的一種“精氣神兒”——對社會的和人民的責任,對曆史與時代的擔承,以及對夢想的追求。正是為了心中的夢想,為了能夠承擔起肩頭的責任,我隻身來到西藏,希望自己能“知國情、增才幹、做貢獻”,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李燕茜·新聞2007級,《清新時報》總編輯——

清華新聞人都是大氣的。這種大氣不是恃才傲物,而是有種天然而成的家國天下的胸襟,刻意裝飾不來的。在每一次社會實踐、每一次黨課小組學習、每一次讨論《清新時報》的選題,甚至是平日的聊天中,我們關注的,是國計民生,公平正義;我們擁有的,是國際視野,悲憫情懷。

賈娜·新聞2007級,2009年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

當外界對媒體的批評聲一浪高過一浪,當傳媒行業依舊魚龍混雜,當我們自己都在懷疑之前的信念和價值觀的時候,學院的老師們用他們的學識、經曆和熱情告訴我們:原則需要堅守,即使曲高和寡。我們不是救世主,但我們可以做好自己!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