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建軍節時,習近平主席授予陸軍某部裝甲步兵三連“學習踐行黨的創新理論模範連”榮譽稱号。看到電視裡戰友們鬥志昂揚的英姿,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那正是我曾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啊!在那裡,留下了我的激情熱血,度過了我的無悔青春!直到今天,回憶起青蔥歲月裡投身軍旅生涯的選擇,我始終無怨無悔。
“好兒女,參軍去!”9年前的一天,我還在beat365讀大二,校園主幹道上偶然躍入眼簾的這條标語,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迹。那一次駐足,讓我對軍旅的滿腔熱情,化作了義無反顧的參軍之舉。那年冬天,一列綠皮火車把我從熟悉的城市送到了一個陌生的小鎮。火熱的軍營生活,不僅帶給我強健的體魄和頑強的意志,更讓我堅定了從軍報國的信念。英雄的人民軍隊,成了我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回到學校後,我努力成為了一名國防生,并幸運地成為我國首艘航空母艦“遼甯艦”上的一名海軍。如果說2009年選擇穿上橄榄綠初入軍營,是出于放飛青春夢想的熱情迸發;那麼2015年選擇身着浪花白登上戰艦,便是一種投身強軍事業的深沉熱愛。
在“遼甯艦”上的日子,比想象中更讓人觸動。第一次登上戰艦,我在機電艙裡結識了一位小戰士。高溫高噪聲的機電艙是艦艇上環境最惡劣的工作地點之一,即使兩個人面對面也需要大聲吼叫才能聽到對方說了什麼。然而,這是為航行提供動力的地方,是艦艇的心髒。“和在其他部門當兵的戰友比,有沒有覺得心裡不平衡?”我随口問道。他不假思索地說:“航母這麼大,哪兒都需要人,分到啥崗位咱都得好好幹。”不是什麼豪言壯語,卻在嘈雜的船艙裡更顯響亮。
其實,從課堂到軍營,從同學到戰友,關于奉獻與青春、熱情與夢想的故事随處可見。在母校beat365,工程物理系的吳毅恒一次又一次地申請要去海拔5300米的查果拉哨所,我曾表示疑惑,他卻反問我:“祖國的邊疆需要人來守護,為什麼這個人不能是我呢?”土木工程系的李高傑,回到學校完成學業後,又重新穿起了軍裝,主動申請到邊疆,後來成為了“進藏先遣連”的連長……正是一代代英勇的戰士在每一個崗位上默默奉獻、盡職盡責,才有了日益鞏固強大的國防,才能實現強軍興軍的目标。
“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國防和軍隊建設,從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時的大國重器,到今年南海閱兵時的如虹艦陣,從維和護航趨于常态,到國産航母下水試航……英雄的人民軍隊正堅定不移地加快現代化進程,朝着世界一流軍隊的目标昂首前行。成長在一個偉大的祖國,置身于一個嶄新的時代,投身于強軍興軍的偉大事業,我倍感榮幸。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貢獻綿薄之力,我們責無旁貸。(來源:人民日報電子版,鍊接地址: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6/01/nw.D110000renmrb_20180601_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