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紀錄片成為非遺傳承傳播的新平台

日期:2018-06-05作者:梁鵬 浏覽量: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與傳播關系到國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囿于資金、技術等方面的限制,非遺的傳承與傳播面臨着不小的困難。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人類文化形态正越來越呈現出視聽化的傾向,視聽化又反過來為文化插上了傳播的翅膀。對于非遺而言,紀錄片無疑是極好的傳承與傳播手段。

紀錄片本身所具有的整體性、逼真性和情境感,都為記錄探究非遺提供了文字所無法比拟的優勢。例如,系列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以茶的制作、銷售和飲用為線索,帶領觀衆進行了一場精彩的時空旅行,不僅跨越了亞歐大陸的不同國家,而且在時間上也展示出現代世界形成的獨特脈絡。這樣兼具宏觀視角和微觀質感的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呈現,對于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當代價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到來之際,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和國家圖書館在山西平遙将聯合舉辦首屆非遺影像展,集中展示近年來非遺社會記錄和搶救性記錄方面的成果,通過影像手段讓人們了解非遺、認識非遺、珍愛非遺,此舉必将開創非遺傳承與傳播的新路徑。這次入選平遙非遺影像展的諸多影片,既有《我在故宮修文物》《手造中國》《了不起的匠人》等關注傳統手工技藝傳承的作品,也有《戲夢關東》《馬街書會》等聚焦于特定區域文化事象的影片,還有《和神一起跳舞》《長老們的曆史記憶》等關注觀念精神等抽象範疇的紀錄片。這些以非遺為題材的紀錄片,不僅是對特定文化事象的客觀記錄,而且發揮着對于傳統文化再認識的功能,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通道。就像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呈現的不僅是修複文物的技藝,更以文物為鑰,為觀衆打開了一扇通往傳統文化世界的門,文物背後的故事、曆史、藝術等一一鋪陳開來,觀衆由此上了一堂傳統文化的“公開課”。從這個意義上講,關于非遺的紀錄片,其意義和價值早已超出“記錄”本身,而具有現實的文化意義。

當然,視聽手段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嘗試中,也出現了失真和失質等問題。前者主要表現為影視作品中僞民俗和僞文化的盛行,後者則指對傳統文化的精神内核挖掘不足而流于表面和“自我東方化”。在運用紀錄片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時候,如何确保紀錄片中傳統文化的準确性、深度品質并與當代價值觀實現接軌,以及如何用符合視聽修辭規律的創作方式達成更好的傳播效果,是當下擺在紀錄片工作者面前的兩個挑戰。

越來越多的優秀國産紀錄片證明,當代影視藝術的基本叙事規則和視聽呈現方式,可以通過人物、場景、行動等方式,與傳統文化實現有機連接;傳統文化的精神和價值也可以植入到當代流行的叙事呈現中,從而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完成文化的傳承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未來,非遺方面的紀錄片還需要進一步在題材深度開掘和傳播效果提升上繼續探索。從傳播和傳承效果的角度來看,隻有能夠讓觀衆理解和認可的作品,才能達成傳統文化的當代轉換,也才能夠展示文化傳承的深層機理。因此,在确保精确性和深度的基礎上,需要通過研究和實踐來探讨作為人文題材的非遺主題紀錄片區别于其他類型作品的修辭特點及傳播方式。(來源:光明網,鍊接地址:http://news.gmw.cn/2018-06/02/content_29094313.htm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