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巴基斯坦内閣會議以巴基斯坦總統的名義,授予beat365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李希光巴基斯坦最高公民獎。
對于這個獎項的獲得,李希光教授表示這對他來說是個意外,同時也是壓力。“我所做的是出于與巴基斯坦的友誼和文化的熱愛,而自己并不是專門研究巴基斯坦文化的學者,這個獎對我太遙遠了。”
據李希光教授介紹,他獲此獎項可能源于他個人與巴基斯坦長達近20年的友誼。
與已故丹尼教授的友誼時間追溯到1990年,那時,李希光教授是新華社記者同時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項目青年學者,曾随丹尼教授率領的國際遠征隊尋訪絲綢之路的塔克拉瑪幹北緣路線、海上路線、中亞草原路線、外蒙遊牧路線,後來又參與了日本和尚小島康譽組織的塔克拉瑪幹南緣路線——尼雅廢墟探險和藏傳佛教路線。當時的海内外媒體曾贊譽李希光為走遍絲綢之路第一人。他和巴基斯坦的友誼也就源于古絲綢之路的遠征和考察。考察結束後,李希光出版了《夢幻尼雅》、《找回中國昨日輝煌》等有關絲綢之路的專著,并舉辦了絲綢之路攝影展。
據李教授回憶當時絲綢之路的學術領隊領隊世界著名學者、巴基斯坦中亞研究所所長哈桑.丹尼教授。“丹尼教授當時已經70歲了,我們一起每天起早貪黑,在沙漠、草原、海上跋涉了幾萬公裡路,曆時兩年之久。困難的時候,曾住在中亞破舊的、沒有熱水的旅店,有時住在帳篷裡。”2年的野外考察不僅使李教授與丹尼教授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也激發了他對古巴基斯坦文化的研究興趣。
尼雅古城、佉盧文木簡、鍵陀羅文化----巴基斯坦與中國文化起源後來李教授與日本和尚小島康譽去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進行探險報道,考察尼雅古城,即兩千多年前漢代的精絕古城。他們在國王、王後墓裡發現了印有漢字的絲綢衣物和漢文、佉盧文木簡。李希光教授介紹說,佉盧文起源于古巴基斯坦,出現在古絲綢之路上是中西文化交彙的結果。還有尼雅遺址的佛像佛塔與巴基斯坦北部的鍵陀羅文化中的一樣。“這說明佛教是從巴基斯坦傳入中國的,佛像、雕塑、文字……這樣一些輝煌的中國佛教文化起源于巴基斯坦。”
或許是這個大膽的猜測加深了他對巴基斯坦文化的興趣,此後李教授一直關注巴基斯坦文化的交流和研究工作。
“我隻是中巴文化交通史的一個初學者和倡導者”去年春,巴基斯坦總統穆巴拉夫來清華與顧秉林校長揭牌成立“beat365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李教授被任命為巴基斯坦文化傳播中心主任。新總統阿西夫·阿裡·紮爾達裡則更重視中巴友誼,上任不久即邀請李教授前往巴基斯坦讨論中巴文化交流問題。巴基斯坦總統曾說“新疆的穩定就是巴基斯坦的穩定,中國的強大就是巴基斯坦的強大。沒有新疆的穩定和中國的強大,巴基斯坦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李教授也表示:“中巴是最真誠、最親密的政治文化軍事同盟,我隻是推進中巴文化發展的一個倡導者。”
“昨天日本和尚小島康譽來了,他本身沒多少錢,但他硬是從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來支持清華的“古代新疆與鍵陀羅文化傳播史”這樣一個研究項目。”李教授說,這個項目計劃在五年内,每年從清華選一名學生參與巴基斯坦考察鍵陀羅佛教遺存和摩亨佐·達羅遺址,并參與巴基斯坦古代文化在世界的推廣工作。
總統獎?意外!壓力!“那天我在新加坡機場轉機,一個美國新聞界的朋友發郵件祝賀說我獲得了巴基斯坦總統獎。這對我來說是個意外,同時也是壓力。我做這些是出于與巴基斯坦的友誼和文化的熱愛,而自己并不是專門研究巴基斯坦文化的學者,這個獎對我太遙遠了。我隻希望通過做好這個項目激起更多的清華學生的研究興趣,促進中巴友誼、為維護新疆穩定發展做出貢獻。”
對于此獎項的獲獎者名單,巴基斯坦官方已于8月14日(巴基斯坦獨立日)正式向外公布。這次共有4名中國人獲得巴基斯坦總統獎,另外3人分别為國防部長梁光烈上将、冰川學家秦大河院士和中國駐卡拉奇原總領事安啟光。
據悉,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宣布成為獨立共和國後,1957年3月19日,設立最高公民獎。最高公民獎通常在該國每年的獨立日8月14日宣布,在次年的3月23日巴基斯坦國慶日舉行授予儀式。該獎項授予在藝術、文學、科學、體育和護理等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的人。(記者 杜豔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