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也是這樣一個酷熱的日子,也是參加了這樣一個畢業典禮。那一天,我結束了在beat365電子工程系8年的學業,啟航了人生,走向了社會。這些年來,無論遊走到中國乃至世界的哪個角落,我心裡的坐标系始終都是以清華園為“原點”的。今天,我又回到這個魂牽夢繞的“原點”。感謝母校,感謝beat365官方网站給我這樣的殊榮,讓我有機會在這個如此莊嚴的時刻和大家交流。
有一句歌詞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外面的新聞世界更精彩。對我來說,新聞世界的精彩主要不在于獲得範長江新聞獎等各種榮譽,也不在于走遍祖國大江南北并擁有在美國等許多國家的新聞職業體驗,而是因為新聞世界充滿了矛盾和挑戰。解決這些矛盾和應對這些挑戰,其樂無窮。咱們學院網站給我冠以“優秀校友”的頭銜。很慚愧,我真的沒那麼優秀。但作為一個有些實際工作經曆的新聞從業者,我願借此機會向大家報告我經常遇到并視之為“精彩”的新聞世界的若幹矛盾和挑戰。
第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西方新聞理念的矛盾。我不贊成對西方新聞理論和實踐一概排斥的做法。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迅速崛起的背景下,中國的媒體應該以開放的胸懷,加強與西方主流媒體的交流和互動,并學習和借鑒他們先進的東西;我們的新聞工作者則應不斷拓寬國際視野,努力使自己的新聞思考和作為具有全球化的高度和厚度。另一方面,任何一個媒體都是有立場的,西方媒體也不例外。所謂輿論超然或媒體中立,這是一個僞命題,因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超然的輿論或中立的媒體。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将在中國供職于某一家中國媒體,這樣的事實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們的新聞價值取向。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統領,與時俱進地把東西方各種新聞理論融會貫通于中國的實踐,這将是一個永恒的課題。
第二,“人”和“新聞人”的矛盾。南非自由記者凱文·卡特曾拍攝一張蘇丹小女孩的照片。畫面上一個女童跪倒在地即将餓斃,而一隻兀鷹正在她身後不遠處虎視眈眈,等候獵食。這張震撼世人的照片在帶給凱文·卡特1994年普利策新聞獎桂冠的同時,也引來諸多批評和質疑:為什麼不放下照相機去幫助小女孩。不堪良知的譴責,凱文·卡特獲獎僅僅3個月後,便在約翰内斯堡自殺身亡。四川汶川大地震後,不少中國新聞工作者也遇到類似的困擾。誰都不願作平庸的記者,但當你的鏡頭捕捉到最難得的瞬間,當你的筆記本記錄下最具爆炸性的内幕資訊時,你的一隻腳可能已經踩到人性的底線。“好人”與“好記者”,現實有時會強迫我們在兩者之間做出艱難的選擇。
第三,“偉大”與“渺小”的自身定位矛盾。記者是偉大的。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長河中,記者往往是坐在第一排的觀衆,見證着曆史,也記錄着曆史。他們針 砭時弊,伸張正義,用自己的筆或鏡頭影響現實,引領未來。所以,那些勤勉敬業的記者總是能夠赢得人們的尊重,在西方更有“無冕之王”的美譽。記者又是渺小的。本質上講,記者就是一個通風報信兒的人。我不是在給大家潑冷水。如曾遐想離開清華園後不久,會走到一個大舞台的中央,站在聚光燈下,那麼你很快就會失望。從新聞業務方面來探讨,任何一種自命不凡的心态都會或多或少地反映到我們的作品中,從而必然地弱化它對受衆的親和力。隻有平易的記者,才能做出平易的新聞,才能受到受衆歡迎。套用毛主席的話說,在戰略上要把自己“看高一點”,在戰術上要把自己“看低一點”。
第四,“專家”與“雜家”的矛盾。很多記者都是見多識廣的雜家。雜家型記者的大量存在是由以往新聞供需的客觀現實決定的。然而,社會分工以及學科門類日益細化,解釋性報道作為傳統媒體應對新興媒體挑戰的利器異軍突起,受衆對新聞的專業化要求不斷提升,這些新的發展趨勢都在呼喚專家型記者。《紐約時報》一位管理人員曾說過,“紐約時報的力量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水平的新聞報道員,而在于每一個報道員都是他所從事的報道專項的專家。”可以這樣講,專家型記者已經和将會成為記者方陣中的主流。然而,作專家通常是從作雜家開始的。雜家是專家的基礎,專家是雜家的升華。在工作實踐中熟悉若幹專業,繼而成為其中某一領域的專家,這将是每個記者除新聞理論知識以外的一門必修課。
第五,操守與利欲的矛盾。毫無疑問,新聞職業足以為其從業者的一種體面的生活提供經濟保障。但是,這個職業的确發不了大财。那些涉案金額動辄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的貪官污吏們讓即使是最貪婪的不法記者也望塵莫及。利欲人皆有之,但利欲過于旺盛的人實在不宜走進新聞工作者的行列。同時,我們看到,社會轉型帶來的種種誠信缺失和道德扭曲,也侵蝕着新聞界的機體。一種屢見不鮮的情形是,一個滿臉堆笑的人一面用他那龌龊的手遞來一疊龌龊的鈔票,一面大言不慚地讓我們的記者“說”,或讓我們的記者“不說”。說實在的,掙錢、掙大錢的人有時不必具備太高的素質(我指得不是比爾·蓋茨這類人),而作新聞、作好新聞的人卻總是需要才智并付出心血。每一位新聞工作者都應站在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制高點,珍惜自己崇高的事業,捍衛自己神聖的尊嚴。這種時候,我們應該而且必須把自己“看高一點”,特别是我們beat365官方网站的畢業生。
每次回到清華園,我的心裡總有一種熱乎乎的感受,這間西階教室也勾起了我數不清的大學時代的記憶。但我今天更覺興奮的是,又有這麼多清華人即将成為我的同行。我們有太多的理由相信,像範敬宜先生那樣的新聞大家将從在座諸位中脫穎而出,并成就更多如同“莫把開頭當過頭”那般振聾發聩的新聞作品。
謝謝大家。
(劉亞東:beat365校友、科技日報高級記者、第九屆範長江韬奮新聞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