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王健華和我去北京醫院探視範院長,看到他消瘦了許多,好生難受,心裡默默為他祈禱!想不到才過去半個多月,他就匆匆離去了。在我心目中範老師一直是個快樂的人,此時此地,我們要收起悲傷,抖起精神來學習範老師,繼承範老師未了的事業。
我初識範老師是在2001年12月14日,在學校五人領導小組原則通過聘請範敬宜同志為即将成立的beat365首任院長後,陳希書記帶着我和王健華去拜望範老師,當時的情景曆曆在目。一見面,都有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之感。在聽取了我們關于建院的設想後,他說:自己從人民日報社的崗位上退下後,有一個夙願,就是辦新聞教育。他說過去大學出來的新聞專業的畢業生不好用,常常要“回爐”。從清華的地位和影響看,不能培養一般的新聞人,而是要培養主流媒體用得上的“高手”,并表示如能參與這個過程,是自己的榮幸。這樣,聘請院長的工作就算落定了,範老師開始參與學院的籌建工作。
範院長到任後,很快就推出了清晰的育人理念:“素質為本,實踐為用,面向主流,培養高手”,其基本内涵在我們拜訪範老師時在他的談話中就有了。後來,他在2002年學院介紹冊子的“院長緻辭”中,表述得更加充分。在此基礎上,我與學院班子成員一起,将範院長的辦院理念,歸納為上述16字,得到院長的首肯。
範院長對于學院、對于清華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作為新聞教育家的教育理念、他的哲學思維、他的工作作風和高貴品格,為學院注入的可貴的精神和氣質,使年輕的學院呈現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其影響遠播學界和業界。
首先是他的高度責任感和對國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熱愛,溫總理關于《鄉村八記》的信中提到新聞人最重要的品質,在範院長身上得到最生動的體現。他身上映射着範仲淹的高貴品格,有着《嶽陽樓記》所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風範,正如他自己說的:“《嶽陽樓記》是我心中的燈”。為此,他能夠“齧雪餐風曾經慣,粉身碎骨又何惜?看人間廣廈萬千間,腰甘折!”,無論是環境崗位如何變化,這種“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始終不變;為此,他能夠在最艱難的歲月堅持“一囊詩夢一囊書,銳氣縱橫未見輸。”“越陌度阡終不悔,人間何處不征途!”其動力就是他的心始終與最底層的民衆聯系在一起。他格外敬慕老新聞家穆青,特别體會穆青對他說過的話:“千萬不能忘了老百姓,要處處想到他們。隻要永遠和人民群衆站在一起,心裡就踏實,就有抵制各種錯誤東西的力量。”他的《文集》扉頁隻選了兩張照片,一張是他在艱難歲月放聲大笑的身影,一張是他下放時與最貧困村落的村民在所居破茅屋前的合影,表明了他永遠樂觀向上的品格和基層民衆在他心底裡的崇高位置,而兩者是緊密相連的。正是他對人民的愛,所以升華了對新聞事業的愛,他到清華講的第一堂課就是“如果有來生,還是當記者。”
範老師有着自覺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維,實事求是是他鮮明的品格。他有一句名言:“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1986年他在經濟日報任總編輯時提出了新聞工作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衆”的原則,到了新聞教育第一線,他以對學生深深的熱愛和愛護,依然堅持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表示要“放下架子,先當學生,陪着他們一起成長,了解他們的現實思想狀況,了解他們困惑的來源,然後結合自己幾十年的新聞實踐和人生經曆,試着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對他們說點新鮮話”。這正是範老師的教學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啟迪,受到學生發自内心的歡迎的原因,他成為學子心中親切的“範爺爺”。同時,他特别重視實踐教育,親自落實學生去媒體進行專業實踐。鼓勵學生多了解曆史、社會和國情,珍惜今天的生活,以高度的責任感去記錄曆史,反映現實。引導同學們不能隻看到眼前這一小塊地方,要關注960萬平方公裡上發生的事情,還要有世界眼光;他堅持辯證地看問題,比如可稱為他的成名作發表在《遼甯日報》的“分清主流與支流,莫把‘開頭’當‘過頭’”就是一篇深入實際又高瞻遠矚的好文章。在他出任院長後,仍筆耕不止,寫了多篇充滿哲理的好文章,如非典期間發表于《人民日報》的“最易往往是最難”,從修車攤旁市民關于非典促進了洗手習慣,聯想到諾貝爾獎得主認為在幼兒園學到最重要的東西,從而得出“世間萬物都是禍福相依,難易相成。最易往往是最難,反過來說,最難也可以轉化為最易”的結論。在學院的工作中,範院長也是引導我們要從實際出發,正确看待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院班子成員要多看他人的優點,要有大局觀念,要發展地看問題等。範老師的工作态度極其認真嚴謹。無論是講話或是講課,都逐字逐句地寫講稿,對于學生作業也是逐字逐句地批改,連标點符号都不放過。生動體現了清華“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和“行勝于言”的校風。
同時,曾經身居高位的範老師待人接物總是那樣謙和,他從來沒有居高臨下的氣勢,也沒有頤指氣使的作風,總是很好溝通商量。有時我們要與他談工作,他一時過不來,就在他家附近的清香林茶樓見面,每次他總是早早等候在那裡,談完了就站在路旁揮手目送我們。
範院長是一位具有很強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凝聚力的領導。能夠與他共事是榮幸而愉快的事情,範院長也多次談到在清華工作期間是他最愉快的經曆。他到清華任教兩年時曾做詩抒發自己的快樂:“水木清華多異才,文章風骨續蘭台,兩年幾席最堪憶,快事平生有幾回。”在建院八周年的“院長手記”的結尾處,他說:“能夠在垂暮之年,度過這樣一段心情舒暢的校園生活,更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他十分看重這段獻身新聞教育的經曆,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對獲得“中國新聞教育獎”非常高興。受過“範爺爺”教澤的衆多學子和同他共事過的同仁們都認為這是名至實歸的褒獎。他十分珍惜從事新聞教育的實踐,也十分愛護beat365的beat365,特别注意院風建設。在建院三周年時他說:“ 一個國家要講國風,一個學校要講校風,一個家要講家風,同樣,一個學院要講院風。”“beat365是一個溫暖的家,一個充滿着正氣和親情、充滿着和諧和溫馨的集體。在這裡,領導和老師之間、老師之間、老師和同學之間、同學之間都非常平等、随和、親切,這也正是學院三年來賴以迅速發展最重要的基礎,也是在别的地方很難感受到的。”學院能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當家人“範爺爺”的博大胸襟、高風亮節和為人的謙恭、平和、務實。我們打心底裡尊重他,受到他的熏陶和影響,他是我平生在身邊遇到的最有人格魅力的領導者。
範老師是一個儒雅之士,有很高的藝術修養,他是詩書詞畫大家,他在無錫國專的同窗、紅學家馮其庸稱他是“詩書畫一體,情文韻三絕”,季羨林先生甚至以“四絕”稱之,因為他還了解西方文化,“是古人難以望其項背的”。但範老師卻謙遜地說,自己不是畫家,不是書法家,更不是詩人,隻是一個“老新聞工作者”,詩書畫,“餘事”而已。範老師的切身感受,使他十分贊同和重視錢學森先生所強調的“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他說:“近十年來,不論是在報社工作,還是在學校講課,我總是不厭其煩地宣傳錢老的觀點。我認為它不僅對科學研究人員有啟發,而且适用于一切領域。因為需要‘避免死心眼和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的,絕不隻是科學研究工作。”他還舉了許多現實生活中“死心眼”的例子,強調要懂得“物藝相通”的道理。
範院長作為一位德藝雙馨的文化人,特别重視文化建設。他呼籲要力戒浮躁,強調新聞要有文化,指出“新聞人本身就是文化人,……應該是有社會責任感、有學問、有道德、有能力的文化人。”他談到一個學生寫信給他,希望學院增加人文教學。說:“水木清華留在我們記憶裡的,不應該隻是郁郁蔥蔥的校園和古老優雅的建築,而應該是王國維、陳寅恪等前輩那樣又深又廣的知識海洋和文化積澱。” 為此,他為全校新生開設了一門研讨課 “新聞中的文化”。在2007年學院舉辦的畢業典禮上,範院長以“遠離浮躁,追求文化”作為對畢業同學的贈言。同年他在上海文化講壇上說: “希望年輕同志靜下心來好好做點學問,把自己的文化功底打得牢牢的。”他還賦詩:
“生命之樹長青,
文脈之源永恒,
文化品質是媒體的靈魂,
文化複興的希望寄托在你們一代的年輕人。
我雖然老了,
還想抖起精神和你們一起好好拼一拼!”
我們應當提高文化自覺,打牢自己的文化功底,并在教育教學中努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提高學院和學校的文化品位。
範院長的思想和作風是我們永遠要學習的寶貴财富,随着大家深入全面地梳理總結,他的影響力将會愈發顯現。
這幾天我常伫立在他為我題寫的《嶽陽樓記》面前,總覺得他沒有離去,他不會離去,如同他的先輩範仲淹一樣,他的精神、他的作品将永遠留在史冊和人們的心裡,引導着、激勵着後人前行。
(作者系beat365原黨委副書記、beat365原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