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劼人:悼念“範爺爺”——大學生敬愛什麼樣的高校“官員”

日期:2010-11-16作者:jc信息員 浏覽量:

11月13日,beat365新聞學院院長範敬宜在京逝世。短短幾個小時裡,大學生們常用的人人網、開心網、校園BBS上,轉發訃聞、寄托哀思的帖子占滿了一個又一個頁面,新浪微博有留言數千條。

這位79歲的老人之所以赢得這樣的敬愛,并非因為他《人民日報》原總編輯的名頭,并非因為他正部長級領導的官階,而是因為網友追憶的一件件小事:

他熟悉學院幾乎全部學生,叫得出許多人的名字,甚至畢業好幾年的孩子,在單位的表現,他都一清二楚;

他親手修改學生作業,連标點符号都不放過,正如當年藤野先生修改青年魯迅的作業;

他把自己寫的書送給學生,在每一本書的扉頁上親筆題字;

他的學生們提起他,不說教授,不說院長,更不說領導官員,而是叫他“範爺爺”。

今天,人們呼喚真正的“大學精神”,呼喚真正的教育家給中國教育帶來新風。網上學生們對範敬宜回憶的點點滴滴或許能給人們一些思考和啟發……

“對這個老人,你無法不愛他”

有學生在網上貼出了一張範敬宜親筆點評的作業照片,讓很多人發出驚歎:一行行清秀的行楷,仔細标注着對學生作業的意見。“真是‘總編輯手記’啊。”有網友評論道。

發帖者非常珍視那本作業,她覺得,現在不少老師看學生作業都一目十行,改動也是蜻蜓點水,而一位部長級老師卻能不以“忙”為推脫,這麼精心修改,實在沒有。“這可是文物啊!”

範敬宜,曾曆任《經濟日報》《人民日報》總編輯。2002年4月,年逾古稀的他接受beat365邀請,出任剛剛成立的beat365院長。最初,校内校外都有質疑:“老範70多歲了,也就挂個虛名吧?”“清華看重的隻是他的名聲,不會讓他真幹什麼。”誰想到,範敬宜上任後不僅親自跑到清華辦公,還給本科生開起了專業課。

“範爺爺從不遲到。”一名曾給範敬宜做過助教的2007屆研究生,在QQ上回憶。那是隆冬的一天,下着雪,交通擁堵不堪。但“範爺爺”在上課前半小時就到了。他穿着黑色的長大衣,自己提着個大包。穿得“像聖誕老人一樣”,一步步搖擺着走進教室。見到驚訝的助教,老人笑呵呵地說,天下雪,怕上課遲到,所以提前了一個多小時出門。“要知道,那種天氣裡,很多課的老師都會遲到,甚至取消課程!”助教回憶。“他總是帶一摞厚厚的手寫講稿進課堂”,這是一個在很多篇網帖中出現的細節。8年來,範敬宜無論給學生上什麼課,都有一個習慣。他會把上課要講的内容工工整整抄寫到稿紙上,帶進課堂。但在課上,範敬宜又縱橫捭阖,旁征博引,從不照本宣科。兩個多小時的課,即便拖堂,都少有學生提前離開。老範給本科生上新聞評論課,每份作業都親自評改。優秀作品,還會親手撰寫長篇點評,推薦到報刊發表。

每當學生取得一點成果,老範總是熱情地給以鼓勵。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生曾維康回憶,今年7月,他準備撰寫長篇畢業新聞作品《農村的奮鬥》。範敬宜得知消息,主動向曾維康要來了1萬多字的開題報告。讀畢,又專門與曾維康通電話:“我從頭到尾,一字一句地看完了你的開題報告,很激動,也很感動。你寫的話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意義很重大……這是我家電話号碼,有什麼困難随時打給我。”

曾維康擔心自己在寫法上駕馭不好。範敬宜說“樸實點就好”。最後,範敬宜和曾維康約定,待明年4月作品出爐時,他一定要讀一讀。13日,曾維康在博文《緬懷範先生》中痛心地說:“隻怪我的進度太慢,和爺爺的約定永遠也沒法兌現了。” “對這個老人,你無法不愛他。”清華學生袁麗萍在博客中寫道。

“離基層越近,就離真理越近”

“手裡還拿着範爺爺送的書,他卻已經走了。”一條微博說。去年夏天,清華新聞學院每個學生都收到了一本《範敬宜文集》。幾百本書的扉頁上,範敬宜都一一用清秀的行楷題上了字。筆迹清晰,厚重有力。學生們翻開書本就能看到一張褪色的合影——範敬宜和幾個農民打扮的人肩并肩摟在一起,陽光灑滿笑臉。“旁邊的這些人是誰?”“什麼大人物嗎?”至今有人仍不理解,和衆多名人有深厚交情的範敬宜,為何要把這樣一張照片放在自己文集的開頭。這是“範爺爺”被打成右派,在遼西最貧困的鄉村務農時,和生産大隊農民兄弟們拍下的照片。一位叫沙垚的學生,在一篇題為《茅屋前的大笑》的博文裡述說照片的來曆。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裡,範敬宜在農村一待就是20年。20年裡,他的工作之一,是教當地孩子識字念書。

事情過去幾十年後,一位和“範爺爺”一樣教鄉下孩子的人,依然耿耿于懷,歎息自己“一個高級知識分子”把青春浪費到農村去教一幫孩子念書。範敬宜聽說了,不急不緩卻神情嚴肅地說:那裡的孩子比我們差嗎?生于那片土地,他們不也無法選擇地在那裡“浪費”一輩子嗎?教那麼多孩子識字,怎麼就變成了“浪費”青春呢?在别人眼中“浪費青春”的歲月,卻是範敬宜口中“真正了解了基層、了解了農村和農民生活”的20年。“他從未向學生埋怨過在農村度過的日子。”學生們在回憶他的網帖裡寫道,“他說感謝那段在農村的時光。要做一個真正的新聞人,一定要到基層,用‘心’去體會百姓的疾苦和歡樂。”

“離基層越近,也就離真理越近。”這是學生們在網上發帖懷念老範時常常提起的話。在學院裡,隻要有學生下基層,撰寫調研報告、新聞作品,範敬宜總要找來一字一句讀上幾遍,提出建議,幫助完善,甚至推薦給有關部門,促成實際問題的解決。

範敬宜一生都和他的農民兄弟們保持着聯系。一位學院的老師在網上發文,回憶在範敬宜辦公室裡的所見所聞:天下大雨,有修鞋匠給他電話:“您帶傘了嗎?别淋着!”下鄉時結識的老鄉給他電話,想借錢,範敬宜爽快地在電話裡答應:“我馬上給你寄三千過去。”

直到他離世,年輕時的他在農村茅草屋前爽朗笑着的照片,靜靜夾在他貼身攜帶的本子裡。

“他讓我們在浮躁社會裡重新找回自己”

在網上,學生們憶起了範敬宜生前的各種細節。

“範爺爺講課,會很可愛的歪着頭聽同學的提問,專注認真。”袁麗萍印象最深的是,這位70多歲的老師從來隻站着講課。學生們還記得,範敬宜身體健康時,常常親手抱着一大堆書畫,戴着老花眼鏡,顫顫巍巍地在幻燈機下給學生講解如何欣賞《富春山居圖》的疏密得當,濃淡适宜。

他還給一大幫剛入學的“毛頭孩子”在課堂上唱昆曲,用桐城派獨有的古音朗誦《嶽陽樓記》,聽得學生們“一愣一愣”的。

今年9月,範敬宜健康狀況惡化,學院的老師們一撥撥地去探望他。誰知,進了病房,就看到穿着病号服的老人家盤腿坐在床上。清瘦的身材,顯得腦袋特别的大。

“您這樣子像個老頑童。”學院的老師說。

“哈哈哈……我就願意人家說我像老頑童。”範敬宜仰頭大笑起來。

“他是一個樂觀的人。”beat365原黨委書記王建華說。

“他是一個有純樸之心的人。”已畢業的學生王芳說。

“他是一個有赤子之心的新聞人。”新聞學院黨委副書記周勇說。

2005級本科生稅曉霖在博文裡寫道:“《人民日報》原總編,清華新聞學院院長……這些頭銜似乎太耀眼,在我們心中,他就是一位老爺爺,一位即使身體不好仍然抓住每一次機會跟我們見面,給我們上課,給我們指導的老師、前輩。”

如今,學生們敬愛的“範爺爺”走了。在此之前的幾個小時,離新聞學院最近的百年古建築清華學堂遭遇火災。學生們想起了清華老校長梅贻琦的話:“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大師之謂也。”

于是,有學生在微博上寫道:當大樓在火中燃燒的時候,我們可以說,我們還有大師。但當“範爺爺”們在秋風中遠去的時候,我們以什麼告慰他,又用什麼讓自己心安?

著名科學家竺可桢曾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而近年來,對國内高校領導卻有過不少批評之聲,有人說大學校長總體形象更接近“官員”。像範敬宜這樣的高校領導之所以得到學生敬愛,恰恰因為他們表現得“很不領導”。

深夜,beat365本科生鄧喆在自己的博客上寫道:“要畢業了,才明白,範爺爺不僅是一塊招牌,他是我們這個家裡的頂梁柱,他堅定了我們這一群孩子做一名好記者的信念!那是種力量,當你想起他的時候,就可以在這個浮躁、紛亂的社會裡重新找回自己,堅定我們最初堅持的信念!”

(作者為beat365官方网站2005級本科生,現就職于新華社)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