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碩士為農民“立傳

日期:2011-05-31作者:肖紅纓 浏覽量:

【編者按】5月27日,《法制晚報》記者以《清華碩士寫論文為農民立傳 23萬字描繪26位村民》為題,報道了beat365研三學生曾維康的事迹。報道充分肯定了曾維康同學曆時一年,輾轉鄂、湘、粵等地,心系民生,潛心為農民立傳的精神。 文章刊發後,很快被中國網、CHINADIALY網、新浪網、搜狐網、鳳凰網、騰訊網、中國網絡電視台網站、中國國情網等50餘家網站轉載,引發網友的關注與讨論。 我校部分學生和老師同時也在微博、人人網以及其它社交網站轉發和推薦這篇報道,對曾維康同學這種潛心研究、堅定不移的精神表示贊許。

清華碩士 為農民“立傳

一篇碩士論文,寫了25萬字、300多頁,以作品代替論文,描寫了農民的群像。

近日,beat365官方网站研三學生曾維康的畢業論文,在答辯後引發極大反響。“他開了本系研究生的先河。”beat365官方网站的李彬教授如此評價。

做的事 輾轉各地采訪26村民

5月22日,正在參加碩士生答辯的beat365新聞學院副院長陳昌鳳老師發微博稱:“維康同學做了一篇300多頁的某村落鄉民的口述史。他一年多的調研,曾得到範敬宜院長生前的鼓勵……”

她所說的“維康同學”叫曾維康,是清華新聞學院的研三學生。

他從2010年5月開始進行畢業論文的相關訪談,輾轉鄂、湘、粵等地,采訪了江漢平原上一個小村子裡、在全國各地生活和打工的26名村民,整理了他們的口述故事,直到12月才結束。

beat365官方网站已故院長、《人民日報》原總編輯範敬宜在世時,看完曾維康論文的提綱後,曾特意給他打電話,說這篇論文關心民生大計,意義重大。

随着論文答辯的結束,曾維康的校園生活也即将告終。他放棄了留京的機會和優厚待遇,考取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選調生,将到基層工作。

這個人

略黑的皮膚,戴着無框眼鏡,身穿條紋T恤,腳踏涼拖,騎着一輛黑色自行車……昨日,記者初見曾維康,他帶着湖北家鄉的口音,笑起來總是咧着嘴,有些憨厚。

曾維康說,他幹過學生記者。因此,這場對話展開得很順利。長久的田間調查和論文寫作,使得他的話語極有邏輯,幾乎不需要發問,他就能自己談上一段時間。

“被選中”為農民立傳

法制晚報(以下簡稱FW):作為一名“80後”,你為什麼會選擇“農村”這個對象?

曾維康(以下簡稱曾):我家在農村,小時候沒出過門,後來長大了,到城裡讀書,覺得家鄉其實很窮,開始嫌棄它。為此,我發奮讀書,想離開這個地方。考上大學後,慢慢懂得他們其實也很不容易。

讀研究生的三年,是我思想變化最大的階段,我想盡自己的一份力,去幫助他們。

FW:是什麼事造成你的心理變化?

曾:2009年春節期間我在家鄉做了一次調查。當時正趕上雨雪天氣,村裡的路一片泥濘,到處都坑坑窪窪,惹得村民們一陣謾罵。我就問村裡的長輩,這麼多年,村裡為什麼不修一條路?

出乎我的意料,村民們争先恐後地說了一下午,從對村幹部的不滿,到對國家惠農政策的建議。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選題,正是因為這次調查,使我重新認識了我的家鄉。

FW:那你是怎麼想到寫這樣一篇畢業論文的呢?

曾:做完調查,我總感覺耳旁時常隐約聽到一點聲音,腦海裡也會浮現父老鄉親的面孔,他們好像在跟我說着什麼。我想,我是不是應該做些什麼?我覺得冥冥中有種安排,他們“選擇”我為他們作傳。

而且,當代中國農民的思想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并不是電視上、報刊上塑造的那種碎片化的、不完整的形象。他們有自己的見地,有自己的看法。

曾經曆過“自我懷疑”

FW:寫作過程中遇到過糾結嗎?比如認為你寫了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曾:當然有,我也懷疑過自己。但從現在來看,這種“懷疑”促使我更認真、嚴謹、更具有“讀者意識”地去完成每一個細節的安排與寫作。

FW:你的整篇文章用農民的自述體來表達,為什麼選擇這種表達方式?

曾:我想呈現一個原生态的文本。寫“三農”問題的作品有很多,也有很多經典之作。我最想表達的是農民内心真實的想法。

在用第一人稱寫之前,我征詢過很多同學的想法,他們同意用第一人稱,但是有一點懷疑:農民能講好嗎?但事實證明,他們不僅能講,而且講得很好!

FW:整個采訪過程中,有讓你印象很深刻的場景嗎?

曾:都很深刻。不管與哪一個采訪對象交談,我都發現,在他們身上居然發生了這麼多不可思議的事!有些受訪者談到動情之處或者經曆過的苦難時會掉淚,邊哭邊講。

别人眼中的他

李彬(曾維康的研究生階段導師、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

就我所知,他的論文開了本系碩士生的先河。在論文開題時,我和别的老師都覺得,看看這個學生能做到哪一步吧,但沒想到,他完成了。就像他自己說的,愛、責任和堅持讓他完成了這樣一部作品。

其實這些年來,他也經曆過一個普通的研究生該有的掙紮,但是後來他依然決定到基層去,這可能和清華一直有的擔當感有關系。

曾德華(曾維康文中的受訪者,一位民辦教師):

他平易近人,态度和藹,沒有研究生的清高。我能接受他的采訪,覺得很高興、很興奮。

郭雲強(曾維康的研究生同學、曾經的室友):

清華學子在很多人眼中都是“天之驕子”,因此有一點精英意識是不可避免的,但維康還能保持一種對基層的關注,把對自己家鄉的感情轉換成對中國大部分農村的感情,這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他寫這樣一篇論文,我覺得特别好,能夠表現出作為新聞學院的學生對社會的關懷。(《法制晚報》5月27日)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