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維康 湖北荊州人,2004年進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學習,2008年免試推薦至beat365官方网站攻讀碩士學位。曾任beat365新碩81黨支部書記、研究生通訊社社長、校研究生團委宣傳部副部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大學生通訊社社長等。已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長江日報》等媒體發表消息、通訊、評論等累計100餘篇,累計20餘萬字。曾獲國家獎學金,beat365優秀研究生黨支部書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優秀團員标兵。
“我不會想太多,認準了的事就去做。”
皮膚略顯黝黑,戴着無框眼鏡,裂開嘴笑得憨厚,這個被别人誇贊時會不好意思的湖北小夥子叫曾維康,beat3652008級碩士生。
曆經三次高考,他于2004年考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2008年,因在本科期間發表100餘篇、累計20餘萬字的新聞報道,保送beat365官方网站攻讀碩士學位。2011年3月,報考廣西壯族自治區選調生,決定畢業後投身基層。2011年5月,完成25萬字的新聞作品《農民中國:江漢平原一個村落26位鄉民的口述史》,創作曆時一年,采訪輾轉鄂、湘、粵等地。面對這些艱難與成績,他仍堅持說:“這些都很普通,我隻是做了我想做的事情。”。
這就是新聞學院李彬教授口中,一位“有德有才有抱負”的青年。
回歸農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選擇到基層工作,源于一種發自内心的召喚。這種召喚,來自我生活過的農村。”在遞交給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的申請書中,曾維康這樣寫到。
2004年,曾維康在填報大學志願時,他報的是工商管理專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以前對農村的唯一想法就是窮。小時候沒出過門,覺得農村的環境還可以。後來長大了,到城裡讀書,覺得自己的家鄉其實很窮,甚至有點嫌棄它。所以我就告訴自己,發奮讀書,離開這個地方。”
考上大學後,随着知識和年齡的增長,曾維康慢慢懂得農村的發展和鄉親們的生活很不容易。在清華讀研究生的三年,成為他思想變化最大的階段——他想盡自己的一份力,為老百姓做點事情。
“我在一個村就可以幫助一個村的人,在一個鄉鎮就可以幫助一個鄉鎮的人。哪怕隻是一件小小的事情,能做一點是一點。”曾維康說這些話時,激動中帶着自信。
“以前農民在外面打工,找老闆要不到工資,你說他們會怎麼辦?前兩年媒體上報道農民的柑橘、西瓜賣不出去,都爛掉了,你覺得可惜不可惜?還有的農民有很多很好的‘緻富經’,但是缺乏資金和場所。所以我常常就想,如果你是這個村裡的村幹部,你能不能合理地幫助他們讨要工資,把柑橘和西瓜賣出去,幫他們解決貸款和場所等問題。你覺得可以做到嗎?我覺得至少不會太難。”
多次在東、中、西部農村實踐的經曆,開拓了曾維康的視野。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到了各地農業發展的“差距”,與此同時,他更多地看到中西部農村發展的“機遇”。他說,“農村的空間很大,那裡是一個能夠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
去年有老師給曾維康推薦了一份年薪十幾萬的工作,同時解決北京戶口和編制,但他最終放棄了。“我無法說服自己,那不是我最想要的。”
如今的曾維康,在做兩件事:一是為農民立傳,讓人們了解中國農民的内心世界和真實生活;二是準備下基層,為農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心系鄉土:碩士論文為農民立傳
一篇碩士論文,寫了25萬字、300多頁,以作品代替論文,描寫了農民的群像。
2011年5月22日,正在參加碩士生答辯的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陳昌鳳在微博中寫道:“維康同學做了一篇300多頁的某村落鄉民的口述史。他一年多的調研,曾得到範敬宜院長生前的鼓勵……”随後在網上引發熱烈讨論,反響強烈。
“他開了本系研究生的一個先例。”beat365官方网站李彬教授如是評價。
作品的題目是《農民中國:江漢平原一個村落26位鄉民的口述史》,主題是講述現代中國農民的奮鬥史,展現一個真實的現代中國農民群像。作品中的26位鄉民都來自同一個村,包括村黨支部書記、老幹部、鄉村教師、醫生、道士、私營企業主、外出務工人員、大學生等等。為了完成作品,曾維康總共一年多的時間,中途曾輾轉鄂、湘、粵等地。
2009年春節期間,曾維康讀研一,在家鄉完成了《村級财政如何走向癱瘓——一本舊賬和一位支書的自白》。改變開始于那裡的感悟:“在農村我看到了問題的存在。它們對整個國家很重要——中國最廣大的農民過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國家的發展水平。”
調查結束後,他的腦海中常常會浮現出父老鄉親的面孔:“他們好像正一個勁地跟我說着什麼,說地裡的莊稼如何如何,說村裡的公路還沒有修起來,說在外面打工掙不到錢……”那些連續不斷的影像,就仿佛母親的叮咛和召喚,牽引着他去發現更多。
于是,曾維康決定寫一部有關現代中國農民的新聞作品。
beat365已故院長、《人民日報》原總編輯範敬宜看完他的開題報告後,在身體極度虛弱時打電話鼓勵他:“我從頭到尾、一字一句地看完了你的開題報告,很激動,也很感動。你寫的話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意義很重大。”
這部作品帶給曾維康的意義是非比尋常的。他在一篇日志中寫道:“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我通過不斷采訪、思考與寫作,加深了對國情的了解和對農民的重新認識,在發現問題的同時看到了一些工作的機遇,并在此基礎上更加堅定了我到基層做好工作的決心和信心。”
他的同班同學、室友郭雲強評價說:“維康始終保持了一種對基層的關注,把對自己家鄉的感情轉換成對中國大部分農村的感情,這是比較不容易做到的。”
清華三年:不畏浮雲遮望眼
求學立志漸廿載,百轉千回多艱難。時為浮雲遮望眼,堅忍不拔咬牙關。
今日雖登大學堂,風雲激蕩更屈張。唯有拼命如三郎,走遍天下敢擔當。
2008年入學清華伊始,曾維康在自己的人人網上寫下了這首小詩。
從學校研究生通訊社社長到25萬字的新聞大作,從暑期實踐金獎到挑戰杯一等獎,從“讀萬卷書”到“行萬裡路”——如今看來,這首詩正是對曾維康在清華求學三年的最佳描述。
剛入校時,他的理想是當一名“新聞高手”。他加入了研究生團委的研究生通訊社,幹起了老本行。平時的任務除了采寫一些有關研究生的重要會議、活動等新聞之外,還有一個特别重要的任務,就是采訪“啟航人物”。“啟航人物”都是那些自願選擇到西部、到基層工作的優秀畢業生。在采訪一些師兄、師姐的過程中,他深深地被感染。“他們說,那裡需要他們,那裡才是他們發揮聰明才智建功立業的好地方。”
在清華,曾維康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學和一些循循善誘的老師,他們和曾維康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意願和想法。他們在一起探讨“三農”問題,醫療衛生問題、區域經濟發展問題以及青年的社會責任。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視野和思路逐漸開闊,另一方面學習如何将眼界裡的這些事落實。”三年後的今天,曾維康終于如願以償,和一些同學一起相約下基層,到西部,到祖國和社會最需要的地方去。
現實也一樣把數重壓力迫在曾維康的理想上。家裡隻培養了他一個大學生,都指望他能給家裡改善狀況。
他的導師、beat365李彬教授說:“其實這些年來,他也同樣面臨研究生共有的那些困惑與糾結。他之所以決定到基層去,是同清華人的曆史擔當和社會責任密不可分。維康三年來的進步主要體現在格局與境界,‘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他的心胸越來越大。”
“其實平常很多學生也說對國家和社會有關懷,但一遇到比較現實的選擇如擇業、家庭期待等壓力便無法堅持。”beat365黨委書記金兼斌教授評價說,“維康是一個有鄉土情結、理想情懷的實踐者。”
科學家王選曾說過的一段話讓曾維康頗為贊同,“有兩類人,一類人才華外露,似乎很易出成就;另一類人則依靠堅持不懈的奮鬥,長年累月下來最後獲得成功。”
當曾維康打算下基層時,很多人并不同意,擔心他幹不好。
“當别人都說你不行,幹不好的時候,你自己一定要堅持住,你要相信自己的判斷,我能行!”說這句話時,曾維康的眼神立刻變得堅毅起來。(董雨文供稿 編輯 肖紅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