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第二屆範敬宜新聞教育獎獲獎感言

日期:2014-12-19作者:周曉宇 浏覽量:

在第二屆範敬宜新聞教育獎頒獎儀式上的獲獎感言

新聞學子獎獲得者、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生楊潔同學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beat365官方网站2014級研究生楊潔。今天,站在這裡,榮獲這項以我最敬愛的老院長範爺爺之名命名的獎項,我感到非常幸運,也十分忐忑。榮幸的是自己目前為止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而忐忑則是擔心未來的自己會不會不夠優秀而愧對今日這份沉甸甸的榮耀。

四年前,我入學不久,便驚聞範爺爺去世的噩耗,不能親耳聆聽範爺爺的諄諄教誨,是我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那段時間,很多同學,包括我在内都處于對新聞專業的不适應之中,是範爺爺的人生經曆給了我不少啟示。為了夢想一鼓作氣離家北上,不畏艱苦百折不撓九死不悔。當我在一篇篇緬懷文章中讀到他的故事,我深深得感動了。我開始相信這份讓範爺爺眷戀終生并許以來世的新聞事業也能帶給我與衆不同的精彩。我不應該就此錯過。

四年時光,是新聞教會我無畏和坦然。在《清新時報》從小記者到執行總編,這份範爺爺親筆題名的報紙帶給我大學裡最刻骨銘心的錘煉和最美好的記憶。一開始的“記者生涯”并不順利。我難以克服與人打交道的緊張不安,盡管采訪提綱是反複斟酌,但一開口就想落荒而逃。四年的磨砺讓我逐漸跨越内心的屏障。盡管之後每一次采訪仍然要準備萬全才有勇氣開口,但至少我認真坦然地與校長、政府官員、企業家、院士科學家等等不同身份的采訪對象交流溝通。

大四的專業實習,我千方百計地申請去财新傳媒,也确實體驗了一把調查記者的暗訪經曆。京郊污泥非法傾倒現象,編輯老師派我跟随視頻組記者拍攝記錄。第一次跟線人接頭拍攝,我竟緊張地把手套不小心丢在現場,後來我們又在深夜跑遍房山、順義、通州。也許是那次經曆壯了膽子,畢業前,我實現了目前為止對自己勇氣的最大突破,一個人奔赴人生地不熟的内蒙古待了一個月,做煤制氣環境影響的調查報道。回想起來整個過程也是充滿各種“有驚無險”。在赤峰克什克騰旗我遭遇工廠停産采訪不順,站在荒涼街頭茫然四顧,早春夾雜着砂石的凜冽寒風吹得人臉頰生疼,一時間沮喪得想哭;在鄂爾多斯烏審旗浩勒報吉也就是神華煤制油水源地采訪結束,天色漸晚卻怎麼也打不到車,苦等四十分鐘才等來一輛好心的順風車……我由衷感激這些經曆,讓我挑戰了“四平八穩”的自己,從此我會更有自信去面對未來的更多挑戰。

四年時光,是新聞給予我熱忱和激情。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那晚,我正好在央視《看見》欄目實習,被困在辦公室整整一夜,回清華的必經之路上,我看到蓮花橋下洶湧成海。回到學校,刷着鋪天蓋地的微博,看着觸目驚心的畫面,我從未感到自己離一場災難、離新聞現場如此之近。暴雨無情地揭開這所城市的華麗外表,那些選擇來這座城市實現夢想但不得不蝸居地下的人們遭受了最無情直接的打擊,他們被稱為“鼠族”,突如其來的暴雨逼迫他們浮出了水面。

後來,我争取到了助理拍攝“雨後鼠族”這期節目的機會。發現我們的拍攝對象時,他正在廣渠門一個小區的地下室泥水裡撿他的調酒用具。這個來自貴州的22歲小夥一直在北京學調酒,好不容易打工掙錢買來的電腦還有很多書籍和筆記通通淹沒在大水中。暴雨過後,他在北京城鄉結合部垡頭找了一間房子,附近就是垃圾場。即便如此,每月的租金還比住地下室多200塊錢——這就是看得到陽光的代價。

我們的拍攝從他搬家開始。連續一周跟随他的腳步。很難想象,就是這麼一個瘦弱單薄的青年在練習花式調酒時一掃暴雨帶來的憂郁,每一個動作都充滿自信。即便背井離鄉突遭災難接近身無分文,他仍然夢想能有一天成為中國的調酒王子。

當他望着前方舉重若輕地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一時間被他對夢想的堅持和笃定深深感動。雖然每天都要在西四環和東五環之間奔波,但整個過程我甘之如饴。我想我的熱忱便來源于這種感動。

四年時光,新聞要求我提高學習能力不斷追求新知。範爺爺是名副其實的大師,廣博豐厚的學識是他從事新聞工作的靈感之源。做一個優秀的新聞人,打造自己知識的富礦必不可少。

記得在财新做轉基因争議的時候,為了梳理轉基因數十年來的争議要點,除采訪專家之外,還必須閱讀大量的專業論文。那時候我整個神經都分外敏感,在路邊瞄到一個“轉基因話題論壇”的海報便報了名,去了北大才知道,這隻是個十幾個人的小規模沙龍,自己尴尬地成為在場唯一一個來自隔壁的學生,還是唯一一個文科生。

其實很多時候我很困惑,在财經媒體實習,分析報表的時候,我就希望自己是經濟學出身;做環境科技報道,被大量看不懂的文獻論文弄得雲裡霧裡心煩意亂的時候,我就渴望化身果殼青年科學達人;如今又趕上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思維,好像懂計算機會編程做個可視化互動圖表會比寫調查報道有更好的傳播效果。如此想來,單純學新聞的我們做新聞還有什麼優勢呢?

這個問題一度讓我糾結很久,但是我想,新聞給了我做新聞的初心。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我還是會選擇新聞。如今資源開放,我情願花十倍的努力去自行學習其他的知識,但如果換作别的學科,我可能便會與新聞擦身而過,沒有機會感受新聞所帶給人心潮澎湃的魅力。感謝學院師長教會我許多,我有幸遇到了新聞,有幸可以将它作為未來追尋奮鬥的事業。

如今媒介形式、媒體環境千變萬化,傳統媒體和傳統媒體人都經曆着轉型焦慮,但我覺得新媒體時代的新聞人所應具備的素質還是像範爺爺說的那樣,因為人們對有質量有價值的信息需求不變,人們仍然願意去傾聽一個好的故事,去接受新的知識,了解事實的真相。需要改變的也許是傳播方式,讓好作品好内容在新媒體時代中廣受歡迎。

不知大家是否看過《新聞編輯室》這部美劇,在第一集裡,新來的女制片人Mac對一度頹廢快要放棄新聞理想的will講了這樣一番話,在這裡我摘引做結——

“你在走下坡路,你害怕失去觀衆,你想盡一切辦法來挽回他們,隻差用3D技術來拍新聞。我甯願為100個觀衆播出一檔好節目,也不願為100萬觀衆播出差節目。誰說好新聞就不會受歡迎?我們就要做真實的好新聞,并且還要讓它受歡迎!除非你認為絕大部分公民都愚蠢至極。我不這樣認為,所以,給我機會,讓我證明!”

謝謝大家!

2014年12月14日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