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屆範敬宜新聞教育獎頒獎儀式上的獲獎感言
新聞學子獎獲得者、中國傳媒大學2014屆畢業生許達同學
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叫許達,是中國傳媒大學2014年的畢業生,現在在中央電視台工作。非常高興自己能夠獲得範敬宜新聞教育獎新聞學子獎。在這裡我要感謝我的母校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對我的培養,感謝中宣部、教育部設立的國際新聞傳播碩士後備人才班這個項目,為我們提供了優質的課程及各種難得的實習機會!
去年我通過國新班海外實習項目選拔,被派往新華社非洲總分社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實習。作為一名實習記者我無疑是非常幸運的,三個月的時間我報道了内羅畢西門購物中心恐怖襲擊事件、去過當地最大的垃圾場、參訪過聯合國南南合作會議、也去過野生動物救助站和反盜獵的最前線。這些經曆讓我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對于什麼是記者有了最為直觀的認識和體驗。
在這些經曆當中最難忘的應該是内羅畢西門購物中心恐怖襲擊事件,對我個人而言這次經曆讓我快速的成長起來。關注國際新聞的同學可能還有印象,去年的9月21日中午,在肯尼亞首都内羅畢發生了一起恐怖襲擊事件。作為一名新華社的實習記者,我和同事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起初根據我們掌握的信息以為是搶劫,但是一路上越來越多的持槍軍警和越來越嚴格的交通管制提醒我們情況似乎比想象中嚴重。
到達現場後,一陣陣密集的槍聲讓我們每個人都很謹慎,由于出發匆忙也确實沒有預估到如此嚴重的情形,我們并沒有攜帶防彈衣。但是作為一名首次經曆這種事情的實習記者來說,興奮感已經占據了内心的主導地位。我能想到的就是尋找一條能讓我離沖突核心區最近的路,于是我和幾名記者沿着人行道向一個沖突熱點商場正門走去,在沿路兩邊我們發現了至少三具平民遇難者的遺體,這對我内心的震撼還是很大的。在小心的向目的地前進的過程中最危險的一個瞬間就是身前身後同時想起了槍聲,當時第一反應是“完蛋了”,被夾在中間進退兩難了。好在事後證明身後的冷槍是來自警方的走火,這也提醒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危險有可能來自各個方面。
很快軍方就趕到了現場,并迅速開始封鎖現場。我們為了能離現場更近找到了一個突破口,來到了商場正面的停車場,在這裡我們遇到了第二次危險,因為槍聲密集,我們必須經常找一些像是面包車或者其他比較寬厚的車作為掩體,而事後我們得知恐怖分子在停車場的一輛車上安裝了炸彈,不過很幸運當時并沒有引爆。
四天的時間我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危險情況,但好在最終都是虛驚一場。由于事發突然,當時社裡其他兩名中國視頻記者都在外出差,因此最初的兩天我必須堅守現場,最長的一次持續了38個小時。當然,作為一個第一次經曆這種事件的實習記者來說,那會兒更多的是興奮的感覺,而不是疲憊。
在這次恐怖襲擊的報道過程中,我自身也經曆了内心的巨大變化。一開始就像我剛才所說的是一種興奮的感覺,不顧一切就想拍到獨家有價值的畫面。到後來當我看到那麼多的傷亡者,當我和遇難者家屬在一起,看到他們經曆的痛苦,我的心情也非常沉重,會迫切地希望通過自己的鏡頭告訴世人這樣的悲劇是多麼的殘酷,去讓大家明白和平美好的生活是多麼可貴!盡管對于記者來說這樣的事件意味着你可能一戰成名,但是當經曆過後,我會發自内心的希望不要再發生這樣的事情。當事件過去之後我會有一種後怕的感覺,我會想當時萬一停車場炸了怎麼辦,當時萬一被流彈擊中怎麼辦,當然盡管會有後怕,但如果問我下一次還會不會這麼往前沖,我的回答依然是肯定的,因為成為一名記者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而這正是一個記者的本職工作。
在肯尼亞的三個月中,我去過丹羅拉垃圾場,當地最大的垃圾場,去采訪為了學費而不得不冒着危險去撿拾垃圾的孩子們;我也去過反盜獵的最前線,去采訪那些棄惡從善的盜獵者。這些采訪經曆,不僅讓我對記者這個職業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更讓我看到了新聞工作者身上所肩負的巨大的責任。
回想最早樹立新聞理想還是在初中的時候,那會剛好是伊拉克戰争期間,看到我們的戰地記者發回的報道,心生向往,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像他們一樣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随後的高中到大學,每一步都是向着這個目标在前進。記得大二的時候,和同學申報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把選題定為農民工與新媒體,和同學在菜場、學校、工地等地方,找尋不同的農民工群體,發了400多份問卷,連續幾天熬夜在軟件中輸入數據。加上後續采訪、分析,這個項目整整延續了兩年。兩年的調研讓我們看到了媒體對于農民工群體日常生活的巨大影響,也讓我們看到媒體在提高農民工群體生活質量所蘊藏的巨大潛力。這也讓我進一步得到鼓舞,讓我堅信自己所選的專業和職業是正确的!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當災難來臨時,我們要第一時間将消息傳遞出去,我們要安慰受到驚吓的民衆,我們要傳遞出團結一緻應對災難的信心!當走進基層時,我們要用自己的力量,用我們的文字、圖片、視頻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去推動社會向着更美好的方向發展。記者不僅僅是信息的傳播者,我們有能力去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可能會通過報道幫助一個人改變他的命運,可能幫助一群人改變他們的生活,可能幫助整個社會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也許我們的努力隻能收到微乎其微的成效,但隻要我們堅定信念,就一定能積少成多,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借用工作和學習中看到的話與大家分享,記者要通過自己的工作向全國人民反映出祖國的大發展,時代的大風采,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新聞理想,堅守國家立場,發出中國聲音。
範敬宜先生曾經說過,有五種人不可以做記者:不熱愛新聞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風險的不可以,慕浮華的不可以,無悟性的不可以。隻有熱愛新聞工作你才能心甘情願地去吃苦。新聞事業充滿風險,但值得去為之奮鬥終生。這一席話對于剛剛走上新聞一線的我來說是莫大的鞭策。能有幸獲得範敬宜新聞教育獎—學子獎對于我來講更是一種激勵。
對于現在的我來說,還有很多東西要學,還有很多能力有待提高,我希望也相信我會将自己對于新聞的熱情充分發揮到實際工作中,我會用我的實際行動來踐行新聞理想!我相信我能做到的在座的各位同學們一定也能做到,而且能做的比我更好!
謝謝大家。
2014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