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屆範敬宜新聞教育獎頒獎儀式上的獲獎感言
新聞教育良友獎獲得者、中國青年報社劉萬永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各位同學:
我是中國青年報劉萬永,非常感謝範敬宜新聞教育獎基金會,感謝各位評委把良友獎頒發給我!我在中國青年報工作即将迎來第18個年頭。這些年來,我除了帶實習生寫稿、值夜班,還有幸在beat365、中國人民大學講授“深度報道”課。這個沉甸甸的獎,既是對我以往參與新聞教育的肯定,更是對我的鞭策。
範敬宜先生是令人尊敬的新聞人。我們上學時,就在課堂上學習讨論過他的成名作《分清主流和支流 莫把開頭當過頭》。這篇報道,不僅體現着記者腳踏實地的采訪作風,更體現了記者的眼界和勇氣,激勵着我們每一個新聞工作者。
範先生也是學生熱愛的“範爺爺”。2010年11月22日,中國青年報刊發了《社會各界送别範敬宜》。作者是當時在我們部門實習的清華beat365的學生。這篇稿子是她主動寫的,經層層推薦刊發在一版。可見範先生在學生心中的地位。
和很多人一樣,我不僅敬佩範先生的文章,更敬佩他的品格:面對困難、挫折的樂觀、堅毅;對工作的一絲不苟、嚴謹認真。
1973年,他40歲出頭,還戴着右派的帽子,在東北農村艱難度日。但他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寫下明知不能發表的文字,也寫下“一囊詩夢一囊書,銳氣縱橫未見輸”的詩句。
範先生的嚴謹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1994年5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報道:四川泸州大中專招生辦副主任石仁富受賄被判處死刑。報道中有一句:“但石仁富貪得無厭,不思悔改”。範先生在“總編輯手記”中說:貪得無厭不是判刑的标準,僅此也不夠判死刑。這是用語的不夠嚴謹。又如短評的标題是:“人命關天,國法難容”這兩者不是因果關系。我覺得,做記者,特别是我們做調查性報道的記者,尤其需要範先生的這種嚴謹。嚴謹,是對讀者應有的尊重,更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人民日報原副總編梁衡評價範先生說,“他繼承了中國報人的正宗一脈,警醒于政治,厚積于文化,薄發于新聞,滿腹才學,發為文章,并帶出一批高徒”。見賢思齊,無論是做人還是做新聞,我們都應向範先生學習。
中國青年報是一份面向青年的報紙,以“推動社會進步,服務青年成長”為己任,強調“用腳采訪,用筆還原”的作風和文風,堅持為讀者提供優質的新聞報道。我所在的特别報道部是一個深度調查部門,選題都和青年利益密切相關,倡導追求社會的公平公正。我們的報道,不僅有山西長治青年考公務員時遭遇的不公,也關注“寒門學子的清華一年”。
無論是面對威脅,還是面臨誘惑,我們始終保持頭腦清醒,恪守職業道德。從業以來,我先後獲得了三次中國新聞獎,2012年獲得了長江韬奮獎,還當選了黨的十八大代表。
承蒙學院領導的信任,2013年秋季學期,我承擔了深度報道課授課任務,今年參與了部分深度報道課程。不久前,很榮幸被清華beat365聘為專碩業界導師。
對我來說,無論是帶實習生寫稿子、編稿子,還是在課堂上和同學們讨論問題,都是寶貴的學習機會,也是一個自我總結的契機。在此,衷心感謝學院的各位領導、老師,感謝各位同學。
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深刻地改變着新聞的生産方式、傳播模式,也改變着受衆的閱讀習慣。現在,幾乎所有媒體都在嘗試轉型,有機遇,更有挑戰。我願把我們的思考、困惑、嘗試的經驗教訓告訴給正在學習新聞的同學們,共同思考,共同前進。
幾天前,在業界導師聘任儀式上,我說,這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媒體忙着轉型、記者忙着改行。以我從事的調查性報道為例,随着嚴肅新聞需求的快速減少,在淺閱讀時代,深度報道越來越走向娛樂化表達,需要用“萌萌哒”、“麼麼哒”之類的吸引受衆。
業界的忙亂不可避免地傳導到課堂,記得一位老師特别苦惱地對我說:“我們很多學生,還沒知道新聞是什麼之前,就已經選擇放棄了新聞。”
如何對待這些問題?範敬宜先生曾說,“現在整個科學技術發展,全球一體化對新聞工作提出了挑戰,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是不可不變的,要順應這個時代的潮流。但是有沒有不可變的呢?我覺得不可變的,主要的就是社會責任。”
身處變革,懂得堅守,不僅是新聞人應該秉持的理念,也是我們應該向新聞學子傳遞的價值觀。希望通過我們的言行,激發更多同學對新聞的熱愛,不論他們将來是否從事新聞工作,都能有一顆新聞人的心。
最後,再次感謝評委會把這個獎頒發給我!也歡迎在座的同學到中國青年報實習、工作!
謝謝!
2014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