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黨委書記史宗恺
在第二屆範敬宜新聞教育獎頒獎儀式上緻辭
2014年12月14日
尊敬的翟書記,尊敬的柳院長,各位領導,各位來賓,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這個發言,可以說是我參加今天頒獎儀式的一些體會,不能說算是一個緻詞。能參加今天範敬宜新聞教育獎的頒獎儀式,我特别高興。今天我想從三個角度分享我對範敬宜先生,對這個獎,以及對大學教育的一些心得感受。我想我們設範敬宜新聞教育獎,它确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範敬宜先生在清華做新聞教育,作新聞傳播學院的院長,為我們清華的老師們,樹立了很好的示範和榜樣。我和範敬宜同志接觸并不多,很多的時候,我是通過清華新聞學院的學生那邊,了解到範敬宜同志他的一些思想,他的一些做法,因為他在新聞學院深入的工作,所以才有我們新聞學院的同學把他尊稱為“範爺爺”。範敬宜同志他對黨的忠誠,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對新聞教育事業的熱愛,為清華的beat365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讓我們始終銘記在心,并且以他為示範和榜樣。我在這不能更多的說到範敬宜同志很多細節和故事,我相信新聞學院前些屆的同學,他們都會記得範敬宜同志作為一位老師,作為一位長者,給我們所有的同學所做出來的這類示範和榜樣,所以我希望我們有機會在新聞學院,在清華能夠更多的讓大家,讓我們的教師們,讓我們的同學們,了解範敬宜同志他所做的這些工作。
我想說的第二點,清華也有一批教師,他們和範敬宜同志一樣,以全部的精力投身到清華的教育事業當中,為清華的人才培養做出卓越的貢獻。我想我們今天表彰的李彬教授,他也是其中之一。其實我和李彬教授接觸也不多,無論是他做新聞學院的副院長,還是作為新聞學院的一位普通教授,我同樣也是從學生那邊了解到李彬老師的很多事情。他的若幹學生畢業之後,就如剛才我向翟書記報告的一樣,他們做的選擇不是讓自己活的更好,而是他們做出了能夠代表中國青年未來方向的選擇,如果沒有像李彬老師他們的影響,我想這些學生也不會做出這種選擇。新聞學院還有另外一位教授,他叫司久嶽,他原本是新華社一個記者,從新華社到清華新聞學院,也同樣為新聞學院的人才的培養竭心盡力,最後導緻中風。很多新聞學院的老師,新聞學院的同學都知道,他以怎樣的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當中來,我想這些老師都特别值得我們學習。
我再給大家舉清華一位老師的例子。他是清華經管學院的創始人,50年代清華畢業,比朱镕基低幾屆,為清華經管學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90年代後期退休之後,花了大量的時間做經管的傳播的工作。他曾經做過大公司的顧問,也因此拿到了二十來萬美元的薪酬,他把這二十多萬當做對經管學院教師學生創業的投資。經管學院的學生确實悟性不錯,這二十多萬美元到2010年左右的時候,已經漲到一千多萬了,而這位老師,他從2008年開始,拿這筆錢當中的利息開始支持西部的高中生。他做了認真的調查,發現對于九年義務教育,我們中央政府已經給予了足夠的支持,而進到大學裡邊,因為我們大學的支持,也少有人因為經濟困難而辍學,所以重要的是高中的階段。因而他到甘肅,到湖北,到江西這樣的地方,去找那些中學,支持高中生的貧困生,支持他們完成學業。
2011年的時候,他查出來癌症晚期,他把用二十多萬美元最後生成的這1500萬全部捐出來,成立了清華教育基金,而且他明确說,絕不可以用他自己個人的名字。其實你們知道嗎,這位老師他最後就去世在清華校醫院,我去看他的時候,他一直還惦記着這筆錢,這個基金會怎麼運作。這筆基金成立的時候沒人知道它的名字,隻知道是一位清華退休教師捐的錢。他本人根本不富裕,但他把這個錢全部捐出來。最後他去世,他把遺體也捐給醫院了。我想清華裡面有一批這樣的教師,他們跟範敬宜同志一樣,用他們一生的努力,來為清華學生的成長,做各方面的工作。
當然我想分享的第三點,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和嘉賓報告一下,清華的學生,他們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他們是怎樣表現的。我舉李彬老師幾個學生的例子。他的一個本科畢業生,一個女孩,土家族的女孩,畢業之後選擇去了西藏,她忍着在高原上的各種反應,在西藏的一個基層鄉鎮工作一幹就是四年。他的另一個學生,在清華讀書期間當了兩年兵,當兵回來之後又做輔導員,很優秀,其實他家境也很困難,但他畢業之後選擇去甯夏的基層鄉鎮工作,最近我知道他的父親年紀很輕,得了癌症晚期,很困難,但是這個同學在甯夏仍然在堅守着。有意思的是今年暑期的時候,我送今年到廣西的選調生,在迎接今年的選調生的座談會,又是咱們新聞學院的曾維康同學,他代表往屆選調生做發言,他說我在廣西基層鄉鎮工作,完成了三個轉變,向領導彙報。
第一個轉變呢,完成了從外地人到當地人的一個轉變。他說我剛來的時候,用普通話和老百姓說,他們不理我,他們轉過身就和鄉裡的幹部,用當地的話,廣西當地話來交流。他說我後來拿出來學六級的勁頭,來學當地話,而現在呢,我已經變成了地道的當地莊稼漢子了,吃當地飯、說當地話、喝當地酒。
第二我完成了一個從青年學子到基層幹部的一個轉變。他又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廣西現在做清潔鄉村,美麗鄉村的工作。他說我到屯裡跟農民說清潔鄉村的事,農民不理我。回去之後鄉裡的一位老同志跟他說,說你下次再去的時候,拎幾斤肉,拿幾包煙跟大家交流。他如法炮制,結果很快農民跟他吐苦水,吐槽,發牢騷,但是同時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幾個月之後,這個屯一躍變成他們全鄉的清潔鄉村的示範。
第三個,是從一個理想者變成了一個實幹者。好多時候不是說說就成的,他本來呢,幫助老百姓去做火龍果的栽培,結果種完了之後沒人管,等到縣裡再檢查的時候,發現火龍果的苗子都被羊給吃掉了。
他說完了之後,自治區的領導總結,上來就把他說的這三個轉變,變成對全體選調生的要求。當然我也很高興,這位同學他就是受了我們新聞學院在清華研究生三年的影響而做出這樣的選擇。他做碩士論文的時候,在李彬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農民中國-湖北江漢平原26位鄉民的口述史》,這個論文後來也變成了一本書,成為外國了解當今中國農村的一個推薦讀物。去年兩會期間,俞正聲同志參加湖北的讨論,他就說我建議你們湖北的同志讀一讀這一本農民中國,如果有機會的話呢,你們也去這位同學的老家荊州的農村去看一看,他說我知道這位同學畢業之後,又選擇去農村工作去了,俞正聲是從《文彙報》上看到曾維康同學的情況的。曾維康同學現在還是在廣西百色的一個基層鄉鎮工作。我若幹次說過,我在清華感到很驕傲和自豪的地方,我說在殲-20的研制過程當中有清華畢業生的身影,在遼甯艦的研制過程當中,有清華的優秀畢業生所做出的重要貢獻,而在神州十号發射的時候,是我們清華最優秀的博士畢業生,最後一刻撤離發射塔。我剛才還跟翟書記說,在新疆南疆五千海拔的哨所上,有清華土木系的畢業生,作為蘭州軍區英雄連隊的連長,帶着他的戰士在戍邊,這些學生因為清華的影響,因為清華一批老師的影響,他們做出了這些選擇,而這些選擇,我一直說代表中國青年的方向,也因而代表了中國的未來方向。
在這裡面對各位新聞傳播界的教授們,各位大師們,我想說,或者說提一個問題,我們究竟以什麼樣的方式能夠把這批代表中國青年未來方向的學生所做的選擇,把他們的想法,把他們的做法傳播出去,讓他們真正能夠被跟随,真正能夠被追随,如果這樣的話,一批年輕人跟随其中,何嘗我們中國沒有光明燦爛的未來呢!所以今天我們在這裡有機會來做範敬宜新聞教育獎的頒獎,我希望我們獲獎的同學,獲獎的老師,都能夠銘記我們自己的使命,知道我們怎麼樣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影響我們的學生,讓他們在身上刻下清華,或者整個大學文化的痕迹,讓我們大學的文化能夠引領整個社會。
在這裡我要再次代表清華祝賀獲獎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也再次感謝參加今天儀式的各位領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