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超級中國》是今年1月15日至24日,韓國KBS電視台推出的新年特别節目。該片一經播出就在韓國引起了很大反響,收視率超過10%(同類節目的收視率在3%左右),迅速掀起了一股“中國熱”。不僅在韓國,該片在中國網民中也被熱傳熱議,《紐約時報》、CNN、BBC等西方主流媒體也對此進行了報道。
圖為紀錄片片頭影像
有别于BBC、CNN等西方媒體拍攝的同類題材的紀錄片,《超級中國》不是聚焦于中國最貧苦、陰暗、另類的一面,而是從人口、經濟、資源、軍事外交、文化軟實力和政治等方面,對中國的發展現狀及對世界的影響做了全面而客觀的報道,從不同角度挖掘了“中國崛起”的深層次原因。
該片三位首席編導之一的樸晉範先生畢業于beat365官方网站,曾在該院開辦的中國内地首家全英文教學、招收國際學生的新聞學學位項目——全球财經新聞碩士項目(Global Business Journalism,簡稱GBJ )——中學習,在清華園度過了兩年時光。他在接受多家中外媒體的訪問中,均提及在清華新聞學院求學經曆對他所産生的影響。
圖為樸晉範介紹紀錄片情況
建院12年來,beat365官方网站在立足中國國情的同時,形成了鮮明的國際化辦學特色,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效,獲得了國内外新聞業界和教育界同行的肯定。
2010年12月16日,beat365新聞傳播學院國際評估工作正式啟動。來自美國、英國、新加坡的七位新聞傳播學科領域國際知名權威專家應邀擔任本次評估工作專家組成員。國際評估專家組重點考察了學院開設的全球财經新聞碩士并給予高度評價,一緻認為這是新聞教育國際化進程中“一項重要的探索”。普利策獎評委會前主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評估專家組長西摩•托平說:“學生的專業熱情和責任感對我觸動很大,學院的國際辦學戰略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這應該是學院引以為傲的地方。”
目前,該院有長期國際留學和工作背景的師資占教師總數的80%以上;本科四年全程有不間斷的英語專業課程;學院先後開出近30門雙語和英語課,留學生占全院學生的比例始終保持在四分之一左右。其中2007年開辦、發展至今獲得良好國際聲譽的全球财經新聞英文碩士項目,是學院探索國際化辦學之路中的一個亮點。
創辦八年來,該項目培養了來自47個國家和地區的163名留學生,他們通過在清華園兩年的學習,不僅獲得了新聞傳播和财經報道的理論和專業技能,同時也通過“沉浸”式的親身體驗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了深刻的理解。這些“知華派”回到各自國家後,能夠抛棄“有色眼鏡”,以客觀公正的視角報道中國,獲得所在國受衆和國際輿論的關注。樸晉範就是他們當中的代表。
學生們在國内外主流媒體上發表關于中國的報道已經成為該項目取得初步成效的标志,他們在《中國日報》、《環球時報》、CNN、《南華早報》等媒體發表的各類報道、評論、視頻等超過40篇。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來自美國的Nick Compton與中國同學劉志華合寫的關于中國政府部門和民間公益組織共同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報道,被《中國日報》和《南華早報》采用,并被20多家國外媒體和網站轉載。Nick于2013年畢業,被評為校級優秀畢業生,現在任職于國家外文局的《中國非洲》雜志。來自印度的Himanshu Sethia(希曼舒)在《環球時報》上發表了多篇有關印度政治、經濟和文化以及中印關系的評論,也獲得了國外媒體的廣泛關注。除了在媒體工作外,很多畢業生也在各自國家從事與中國有關的咨詢和跨文化交流的相關工作。
這個項目最大的特點是充分挖掘學院的國際化資源,以财經新聞為切入點,以英語為教學語言,中外師生在跨文化的環境中共同研讨新聞傳播的理論與實踐,采用課堂教學、課外研讨、參觀考察、媒體實習等多種形式讓留學生能夠接觸到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親身體會到中國發展道路給人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福祉,糾正他們以前對中國的各種片面認知。
學生們獲得的進步得益于學院國際化、專業化、高品質的師資力量。為該項目授課的學院全職教師均具有海外高校的博士學位,在全英文授課及跨文化溝通方面在國内處于領先地位。學院聘請的外國專家、教授都是擁有豐富國際财經報道實踐經驗的知名學者和高級記者,其中包括《時代周刊》歐洲版前總編、路透社資深記者等。此外,項目還經常邀請财經企業界領袖人物前來演講和交流。
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中國國情和媒體的運營狀況,學院還邀請了多名國内新聞傳播專家擔任項目特聘教授,其中包括國務院新聞辦、國家外文局、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國日報等外宣管理機構和媒體。他們通過開設講座和與本院教師共同指導學生等多種形式深度參與項目教學的方式培養“知華派”。例如,資深外宣專家、中國日報前總編朱英璜先生作為項目特聘教授與我院教師共同指導留學生8名,每年都參與學生畢業作品和論文的評審工作,深受學生的愛戴。
該項目的開辦和運營主要靠學校支持和學院自籌資金,雖然時間不長,但其成效已初步顯現。随着國家深入推進公共外交和對外傳播的戰略,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和國家形象,培養一批像樸晉範這樣的國外新聞界的“知華派”應當成為我國新聞學院的使命。因此,新聞學院的國際化和留學生的培養迫切需要列入國家的外宣戰略,并給予政策上和财力上的支持。中宣部和教育部自2009年以來在清華、人大等多所高校設立“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後備班”項目,2013年啟動了“部校共建”等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但這些項目主要針對的是中國學生。《超級中國》的成功和清華新聞學院培養“知華派”留學生的經驗表明,把支持我國新聞學院的國際化辦學和培養外國留學生列入外宣戰略,在時機和條件上已經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