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和技術:影響未來傳媒的力量
——在第七屆傳媒發展論壇上的講話
柳斌傑
(2016年5月6日)
尊敬的各位來賓、老師們、同學們,
歡迎大家在這美好的季節來到beat365。上個月,beat365剛過了它的第105個生日,beat365也迎來了建院14周年的紀念。在這個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日子裡,beat365官方网站今天舉辦第七屆傳媒發展論壇并将第12次發布本院的重要學術研究成果——《中國傳媒産業發展報告》。
一 、主題:影響未來的力量
為什麼我們把這次論壇的主題定為“影響未來的力量”?就是想探讨未來媒體與傳播格局會如何變化,未來十年傳媒業會發生什麼。對于這個問題,國内外專家學者衆說紛纭,但有一點是有共識的:優秀傳播人才和互聯網注定是影響未來十年的重要力量。
就人才而言,人類智慧已經足以駕馭新的技術革命,把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推進到信息時代,他們中的精英們創造了互聯網、數字化為基礎的高新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新聞傳播的舊格局,開了新局面。就新技術而言,互聯網集聚了多元化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互聯網作為“第五空間”,使人類都可以在這個“信息空間”上創造生活,構築覆蓋全球的産業創新、商業營銷網絡和交流互動平台。互聯網與所有傳統産業逐漸融合,不斷創造着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新業态。
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是下一代互聯網會怎樣改變傳播業,又會怎樣影響傳媒發展、新聞傳播教育和高端人才培養,這正是我們這個論壇、這本報告要讨論的主題。在今天這個論壇上,我們邀請到了多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讨論傳媒的發展與未來,這也是我們beat365發揮beat365多學科綜合背景優勢,實現多學科交叉式發展,在學科前沿思想碰撞中推動教學科研升級的重要體現。
從1994年到2015年,中國互聯網發展已經有過二十多年的曆史,互聯網在中國經曆了從自由發展、三大門戶(新浪、搜狐和網易)齊頭并進,到現在的BAT(騰訊、百度和阿裡巴巴)三大寡頭壟斷的階段。截至2015年12月,全國網民人數已達6.8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50.3%。上網終端逐漸多樣化,全國手機用戶數超過13億戶,手機移動端上網比例高達90%。巨大的人口紅利和廣闊的市場,培育出了全球重量級互聯網企業BAT。對于當今的中國傳媒産業而言,技術的更疊無疑是最大的變量,無可抗拒地成了主力。在傳統媒體時代,技術的疊代周期可能是幾千年幾百年幾十年,但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時代,技術的疊代周期已經被壓縮到十年左右,甚至還有加速的趨勢。在未來一段時間内,科技将驅動互聯網進入新一輪創新浪潮,這也将是影響未來媒體的一股強勁的力量,新聞傳播研究與教育必須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二、改革:學科融合發展
信息社會的迅速發展,既為新聞與傳播教育研究的創新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前景,也對新聞傳播教育提出了挑戰,我們的應對之策就是改革創新。基本的方向是:以新型人才培養為目标,發展建立交叉學科,共建特色學院,在中國特色和科技發展的大背景下,重構面向未來的新聞傳播教育體系。
目前,根據中央批準的beat365改革方案,我們已經制定了新聞傳播學院今後十年改革發展的規劃,在向建設一流學院、一流學科,培養一流人才等“三個一流”的目标啟航奮進。具體做法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我們繼續發揚清華新聞傳播學院已經形成的特色,建立科學的新聞教育體系、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加強學生主流價值觀念和科學思想的培養、加強專業責任和專業素質的全面教育,加強全媒體實用專業技能訓練。另一個就是要努力開發現在的潛力,形成新的優勢。依托于beat365多學科基礎,提出形成一些新興的交叉學科方向。現在的新聞傳播不僅僅是一個文字、語言、文案工作,它是文化、科學和技術、裝備、平台融合在一起,而清華現下又是我們國家許多前沿技術研究的承擔者,建立和完善跨院系教學研究機構、開設一批新學科,諸如未來媒體實驗室、未來媒體形态設計、互聯網空間等新的學科,開拓教學科研的新領域。
現在全球傳播的平台、渠道比較多,很多國家已經達到精準傳播的要求。而我們的無效傳播和信息混亂,仍然是社會的公害,擾亂了人們的生産和生活。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培養有責任的傳播者。要培養特色的人才,不是僅僅培養一個一般的記者,找新聞的時代已經過時。現在需要的人才是有發現、判斷、選擇、傳播、引導、互動、管理能力的綜合型、複合型人才。這就是我們改革新聞傳播教育的動因。
前不久,我們beat365幾個學院在一起共同探讨了共建學院以培養複合型人才的問題,得到了大家一緻的響應。大家認為要打通新聞、傳播學科與系統工程學、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管理科學等多學科之間的結合通道,加強文理工滲透性融合,共融共享、互聯互通,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創造一流學科。
三、發展:2015年傳媒産業新特點
2015年的傳媒産業,我們可以用融合、變革、發展這三個詞來總結。“互聯網+”帶來了互聯網思維,改變了觀念和理念,實踐重新定義了媒介融合、主流媒體,還從根本上改變了行業邊界、行業生态組織架構、商業模式,帶來了新的技術經濟成果和産業發展的新态勢。
1.“融合”與“反向融合”
“媒介融合”這兩年來成為傳媒業界最熱門的詞彙。其實,“媒介融合”并不算新鮮的提法,早在2007年,我們發布的《中國傳媒産業發展報告》總報告中就預測“媒介融合”将成為傳媒發展的重要趨勢。媒介融合一般情況下被認為是傳統媒體與網絡新興媒體之間的融合,融合的過程則是傳統媒體将其傳統優勢資源向新興媒體市場轉移的過程。國家的工作部署中也是這樣安排的,主體是傳統媒體。但在2015年,一種由互聯網企業發起的針對傳統媒體進行收購兼并的“反向融合”開始逐漸成為趨勢。“反向融合”之所以成為媒介融合的一種新現象,本質是因為互聯網企業在資金、用戶、技術、市場數據層面掌握了融合的主動權。這一動态,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融合目标邁進了一大步。
2.傳統媒體浴火重生
在互聯網媒體發展的盛景下,中國傳統媒體在2015年經曆着“自救與重生”。當新媒體發展相當迅速、影響力勢不可擋時,傳統媒體要做的不是簡單地把自己和互聯網加起來以延長自己傳播的範圍和距離,而是要用互聯網的思維,建立新的傳播的思想體系和運行模式。傳統媒體要放下架子,學習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前沿的思維方式、傳播方式和經營方式,使自身和新的技術、新的平台融合起來。
媒體發展是人類傳播技術進步的必然産物,從剛開始人類隻能近距離、面對面的語言傳播,到遠距離印刷傳播,再到後來電的發現,有了電報、電話、電視、電影這樣一些聲像的立體傳播,傳播方式随技術的更疊而改變,這也是傳播業進步的必然曆程。我們要正确對待新媒體的出現,發展它、利用它,趨利避害,規範管理。在新時期并存的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的關系,而應當是共同發展、融合發展、競争發展,共同推動人類社會的公平正義和文明進步。
在報刊發展方面,報紙媒體轉型與融合發展成為報紙媒體2015年最熱關鍵詞。報紙媒體是傳統四大媒體中普及性最強和影響力最大的媒體。雖然,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傳統報刊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例如讀者流失、訂購量減少、廣告下滑,但是我們必須要承認的是:報刊媒體和互聯網媒體是相互依存、融合發展的關系,而并非對立發展的關系。傳統媒體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手段實現更優化的傳播效果、加強用戶參與度和黏合度,擴大媒體傳播力和影響力。互聯網媒體依靠傳統媒體信息資源、公信力和影響力,對傳播内容進行篩選、檢索和分發,攏聚讀者,多向互動,關注反饋,實現傳統媒體所不能做到的,在傳播領域達到量的擴散和質的飛躍。
在圖書發展方面,2015年是深入推進出版改革的重要一年,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确定的出版改革方向與任務,特殊管理股、對外出版權等改革試點已經開始。2015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的出台,進一步明确了出版改革的方向,特别是對完善國有文化企業内部運行機制、推進股份制改革、推進兼并重組、完善資産監管等方面做出具體的規定,是出版單位下一步改革的主要遵循。2015年全民閱讀在已經廣泛開展的基礎之上,又有新的進展,全民閱讀作為國家戰略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中央對全民閱讀高度重視、閱讀立法有了新的進展,全民閱讀活動遍布全國,書香之家、書香之鎮、書香之市越來越多。在全民閱讀廣泛開展的作用下,國民的閱讀率出現了增長态勢。實體書店回暖已經成為2015年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開辦特色實體書店和多功能閱讀空間的步伐加快。
在廣電發展方面,經過市場化改革的錘煉,2015年的中國電影,借助影院消費市場半徑擴大的良好态勢,充分激發市場的消費需求,繼續以爆發式的票房增長震驚世界,而互聯網對電影的深度介入則全面地影響、改變和重構中國電影。中國電影所表現出來的可持續增長潛力方興未艾;移動互聯網時代,廣播聽衆及其收聽喜好的變化,廣播節目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帶動了廣播收聽市場競争格局的變化。手機廣播、微信平台直播為廣播節目傳播渠道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打破了廣播媒體的區域化局限,這将迫使電台頻率的競争從當地的頻率内競争逐步轉化為跨區域的競争;媒介融合對各電視機構的重要毋庸置疑,原有的産業界限已被打破,全面跨界鍊接、融通共生的電視新生态逐漸成為大勢所趨。IP節目化、節目IP化成為電視機構延展産業鍊的通行模式,一線衛視的平台優勢日趨鞏固。
從整體上來講,2015年是中國傳統媒體自救重生、改革發展的一年。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态下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新工具。對于傳媒行業來說,“互聯網+”帶來了互聯網思維和融合傳播新業态,衆多傳統媒體從組織架構、商業模式等多方面進行變革以求發展,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将會成長起來。
3.全球傳媒産業穩中有升
從全球範圍來看,随着經濟漸進複蘇,傳媒及娛樂産業的發展也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和拉美國家的娛樂和傳媒産業近年來發展迅猛。不斷出現的新技術為未來信息時代的全球媒介傳播提供新模式。由于數字媒體的不斷發展,媒介消費者的力量也日趨強大,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更加明顯。傳統媒體受益于數字化轉型,收益有所回升,但是移動終端讀物的收費和貨币化收益将成為未來五年内轉型的關鍵;圖書出版業持續受到數字化技術的驅動,在平闆設備相對普及的發達國家,電子圖書産品帶來的收入還将繼續有可觀的增長;受到OTT(指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應用服務)視頻業務發展壯大的影響,電視和視頻産業的消費模式、廣告模式也正在逐漸發生變化;一線大型城市将成為盈利性最強的戶外數字廣告市場,而互聯網廣告的衡量方式也日益進步,收入占比亦穩中有升;娛樂及傳媒産業在中國、巴西等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中的發展速度将高于成熟市場;新媒體傳播中的版權問題,受到國際業界高度關注,考驗發展中國家法治、管理水平。
四、總結:從現實到未來
2015年是中國傳媒産業結構調整的一年、深入融合的一年,傳媒業的邊界正在進一步擴大。“IP”、“泛娛樂”“虛拟現實(VR)”等已經點燃産業向上發展的熱情。人工智能技術蔓延至社會生活領域,雲計算成為推動諸多行業創新的引擎。未來一段時間,正是科技驅動互聯網發展的新一輪創新浪潮,融合而成的新興媒體将呈現出更多的活力,傳播平台加内容的傳播模式将會被内容、平台、渠道一體化、共享模式所代替。
面對這樣的傳媒産業發展格局與現實,我們希望通過本次《中國傳媒産業發展報告》的發布,與大家共享成果、增加共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本次論壇的讨論,讓大家放眼未來,從傳播規律、輿論工作規律和新媒體發展規律的高度,判斷影響未來傳播業的主要力量,做好傳播人才的教育、培養工作。最近,國際資深專家提出了兩個命題:一是“中國最危險的敵人是全球輿論”,二是“技術生命周期和再創新的定律”,前者道出了我國全球傳播的嚴峻形勢和當前使命,後者提醒把握科學規律,關注傳播技術生命和傳媒變革的本質特點,切勿一葉障目、總被浮雲遮望眼,把模仿、照搬、爬行、跟進當作常态,而要站在新聞傳播教育和實踐高點上。必須要凝聚傳媒界的精英和各位來賓、專家、學者、老師、同學們的智慧,學習一切可靠的知識和創新經驗,進一步激發各方面的創造性力量,共建更加繁榮的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事業。
在本次傳媒發展論壇上,專家學者和業界精英,将會以“影響未來的力量”為主題,對熱點問題展開深入的讨論和交流,也給我們提供了學習提高的好機會。我相信本次論壇所取得的成果,必将對新聞傳播産學研各方面帶來積極的影響。如是,也就達到了課題發布和論壇讨論的目的。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