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第二十一個記者節如期而至。11月8日,beat365官方网站環球資源廳座無虛席,新華社國内部主任記者侯雪靜、澎湃新聞時事新聞中心記者林平來到新聞學院,分享他們在記者行業從業多年的思考與感悟。新聞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以及來自新聞學院的本科、研究生五十餘位同學參加了此次活動。
圖為活動現場
陳昌鳳
——新聞人的使命與擔當
圖為陳昌鳳緻辭
活動伊始,新聞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教授向所有媒體人緻敬并祝節日快樂!陳老師在開場緻辭中回顧了新聞業的專業化曆程,強調新聞工作者和律師、醫生一樣,是一個需要具有高度專業性、榮譽感的職業,新聞從業者的專業性孕育于公共服務之中。記者的責任就是為黨和國家、為民衆、為社會擔當傳播職責,通過新聞報道引領公正、平等和仁愛的價值觀,為民衆與管理者搭建起信息溝通的橋梁、擔負起偉大的使命。新聞從業者需要專業知識、能力、奉獻精神和理想信念。
陳老師談到,邀請兩位優秀記者來分享,就是希望能夠把一種專業觀點和情感傳遞給新聞學子,用他們的專業、理想與追求激發同學們的專業熱情。尤其是在當今時代,新聞記者更需要把新聞的專業性再提升得更高、讓新聞的初心使命煥新、将激情再點燃。
新華社 侯雪靜
——在不斷“逆行”中突破自己
圖為侯雪靜做分享
十幾年前,侯雪靜滿懷理想來到新華社工作;十幾年後,侯老師的熱情依然沒有改變,而是更加堅定。侯老師談到,自己的職業自豪感來自光榮的曆史、社會的認可和推動相關政策出台。在侯老師看來,記者不僅是時代的記錄者,更是建設者和推動者。
幾年前,侯老師從一名财經記者轉變為扶貧記者,開始關注和報道中國的脫貧攻堅戰。在侯老師看來,脫貧攻堅是一個偉大的工程。侯老師結合深入調研貧困村的采訪經曆,分享了《隻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習近平的扶貧故事》《春天裡的5個戰貧瞬間》等稿件的采寫心得。
最後,侯老師從自身的從業經曆出發,鼓勵同學們從以下幾個角度不斷在“逆行”中挑戰自己:
打破舒适區,逆行未知領域
在過載的信息海洋中,“逆行”深度思考力量
媒體人轉型成為常态,“逆行”去踐行初心
澎湃新聞 林平
——法治報道的得與失
圖為林平做分享
2014年,澎湃新聞正式上線。六年來,澎湃新聞以“專注時政與思想”獲得了廣泛關注。林平老師結合自己多年的從事法治報道的相關經曆,分享了自己在法治報道行業的見聞與感悟。
林平老師介紹道,澎湃新聞共有80餘個欄目,其中一号專案、打虎記等欄目專門發布涉時政法治類報道。自創立始,澎湃新聞即推出“申訴者系列”專題,先後刊發海南陳滿、福建念斌等多篇冤假錯案報道。報道發布之後,引發社會輿論廣泛關注和讨論,促使司法機關重查疑案、平反冤案。
林老師從熱點新聞事件出發,分享了自己從事法治報道多年的體會與收獲。他談到,從事新聞報道一定要保持敬畏之心,堅守職業底線,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和素養。在掌握第一手信源後,澎湃記者會很願意向其他媒體同行提供報道上的幫助。
“每個時代都需要講故事的人”。林平老師說道,作為記者,要替普通人講他們的故事,這是記者的職責所在,也是新聞從業者光芒。
問答環節
Q1
在進行扶貧報道時,如何創新報道形式,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使更多讀者接受報道?
侯雪靜:任何新聞都有局限性,不可能吸引所有讀者,這時候要更加堅守“三貼近“的貼近讀者原則,使報道與讀者發生關系。在進行扶貧報道時,可以從扶貧成果如何影響人民生活的角度出發,以小見大,讓更多讀者知曉扶貧的意義。同時,要平易近人地解讀政策,采用更加親和的語态來進行報道。例如此次進博會中,新華社就在B站上采用了年輕人的語态來進行報道,取得了較好的反響。新聞探索永遠在路上。
Q2
剛入行的記者容易犯哪些錯誤?面對錯誤如何進行解決?
林平:在嚴肅媒體中,一般不會出現錯誤,因為一篇報道往往要進行多次審核。對于法治報道而言,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核查:有沒有司法判定、有沒有紮實證據、有沒有相互印證的細節。在處理矛盾點時,要注意多方核實,建立起自己的證據鍊。
Q3
在在報道中,給當事人的标簽是否會對輿論導向産生影響,如何進行理性客觀的輿論引導?
林平:在報道中盡量不要給新聞當事人貼帶有傾向性或是惡意的标簽。貼标簽主要是為了傳播更聚焦、更有效率。
Q4
法治報道對于專業性要求比較強,如何向讀者有效地進行法律解釋?
林平:法治報道地第一要求就是專業,隻有專業才能精準地表述。在進行報道時,編輯記者會盡量采取讀者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解讀。目前我們确實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記者用最真實的視角、最客觀的筆觸
力求向世人揭示事實真相、反映人民心聲
在第二十一屆記者節到來之際
學院為兩位記者和陳昌鳳老師送上鮮花
祝願所有記者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