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軍]純淨的影像-第十屆國際人類學電影節側記

日期:2007-09-03作者:jc信息員 浏覽量:

看慣了紛繁複雜、熱鬧非凡的中國銀屏,六月底七月初,終于有機會在英格蘭北部的曼徹斯特靜靜地看了一個星期的紀錄片。半躺在影院裡,與銀幕上不同膚色的人進行深入的交流,試着理解他們的生活、情感甚至思想,漸漸地自己也平靜下來,融入了那些純淨的影像。

由英國皇家人類學會主辦的國際人類學電影節,始于1985年,從1990年開始正式變更為兩年一屆并延續至今,到今年正好是第十屆。每一屆電影節都是由某個具有相關專業的大學舉辦,牛津、劍橋等名校都在這個序列當中。作為今年的東道主,曼徹斯特大學格林納達影像人類學中心曾經承辦過1990與1992兩屆電影節,今年是他們第三次做東。

本屆電影節一共放映了78部風格迥異的影片,競賽單元的影片分别角逐皇家人類學會電影獎(RAI FILM PRIZE),巴希爾賴特獎(BASIL WRIGHT PRIZE),物質文化與考古電影獎(MATERIAL CULTURE AND ARCHAEOLOGY FILM PRIZE),布萊克維爾學生電影獎(BLACKWELL STUDENT FILM PRIZE),非物質文化電影獎(INTANGIBLE CULTURE FILM PRIZE),此外有一些影片參與特殊興趣單元的展映。值得一提的是,本屆電影節有史以來第一次設立中國電影單元,取名為中國日(CHINA DAY),集中展映近年來13部優秀的中國紀錄片。

最終,講述旅居倫敦的一對印度姐妹與依然在印度的新郎之間截然不同的婚姻結局的影片《每一個美好的婚姻都從眼淚開始》(EVERY GOOD MARRIAGE BEGINS WITH TEARS)獲得了皇家人類學會電影獎(RAI FILM PRIZE)。影片以文化沖突為背景,以個性沖突為主體,讓人看到了傳統與現代的競争,個體與家庭的糾纏,作為紀錄片,她用真實向我們呈現了全球化時代世界的複雜性與文化的多樣性,這些不是晚間新聞中的驚聳事件,而是每一天都在發生的生活,正像這部影片的題目《每一個美好的婚姻都從眼淚開始》,她講述的是“每一個”。

巴希爾賴特獎(BASIL WRIGHT PRIZE)由《中學景象》(SCHOOLSCAPES)與《一隻死羊的37種用途》(37 USES FOR A DEAD SHEEP) 這兩部影片分享。其中《中學景象》是澳大利亞著名人類學紀錄片導演大衛·邁克道格(DAVID MACDOUGALL)2007年新作,邁克道格一直把鏡頭對準印度南部的一些中學,并以此為題材拍攝了系列紀錄片。在《中學景象》中,我們看到是一種全新的影像風格,整部影片是由一個長鏡頭加一個長黑場的序列組成,全片沒有鏡頭與鏡頭的組接,每一個場景就是一個長鏡頭,長鏡頭與長鏡頭之間由較長的黑場作為間隔,沒有了任何蒙太奇的因素,觀衆可以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拍攝對象身上,同時這種簡單的風格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說阿巴斯的影像給人以純淨的感覺,那麼《中學景象》就給人以至純至淨的感覺,在這裡你有時間去關注作為背景的花花草草,甚至無形的風。

物質文化與考古電影獎(MATERIAL CULTURE AND ARCHAEOLOGY FILM PRIZE)頒給了《闆岩生活》,該片記錄了尼伯爾一群靠采岩石闆為生的人的艱辛生活。布萊克維爾學生電影獎(BLACKWELL STUDENT FILM PRIZE)頒給了《索娜和她的家庭》(SONA AND HER FAMILY),該片記錄了斯洛伐克東部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索娜與她的丈夫生有15個孩子,他們毫無節制的生育不僅使家庭陷入困境,并且也損害了自己的身體,影片有眼淚也有歡樂,有抱怨也有希望,該片的結尾索娜又懷孕了。由于濃郁的生活氣息以及個性鮮明的主人公,該片還在觀衆投票中獲得了電影節最受歡迎影片,作為一部學生電影實屬難能可貴。非物質文化電影獎(INTANGIBLE CULTURE FILM PRIZE)由VJESH/SINGJING獲得,VJESHET是一種阿爾巴尼亞民歌,它們從母親傳給女兒,講述500多年前阿爾巴尼亞人逃亡到意大利南部尋求庇護的過程,以及這些過程中勇敢而有諷刺意味的女人們。

本屆電影節最後一天的壓軸大戲是第一次設立的中國電影單元,中國日(CHINA DAY),這個單元的創建在于曼徹斯特大學的一位副校長對中國的好感與熱情,他鼎力支持了中國紀錄片的這次集中放映。在13部影片中,大家耳熟能詳的有張以慶的《幼兒園》、孫增田的《祖屋》,周兵和許歡的《故宮》,還有像許蓓的《進城》,楊蕊的《畢摩紀》,以及我和學生集體創作的《大肆》等等,其中《畢摩紀》隻差一步就可以獲得巴希爾賴特獎(BASIL WRIGHT PRIZE),但是想想能與大衛·邁克道格(DAVID MACDOUGALL)2007年新作《中學景象》(SCHOOLSCAPES)一決高低也算是一種非常難得的褒獎,因為别人畢竟是幾十年如一日呆在印度觀察、研究與拍片。當然,整個中國單元最大的貢獻是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多角度、多側面地了解了當今的、真實的中國,這些是他們在那些主流影院上映的“中國大片”中所無法獲得的,他們在觀影時的眼神與觀影後的問題都清晰地證實了這一點,他們對中國的了解、不解與誤解都在這些影片中,在與中國導演的交流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并且這些改善無法随時間的流逝而消逝,因為它們是經由真實的紀錄片所獲得的。因此,否應該在“中國電影走出去工程”中,把紀錄片當做重要的一環加以考慮,因為在西方,紀錄片的價值有時候更大,影響更深遠,更容易入我們一直期盼的主流。

電影節期間,我無法分身去看完所有的78部影片,所以把重點放在了主放映廳的競賽單元上。作為人類學的電影節,随着社會的變化,影片的内容與形式都已經不是那麼純粹“人類 學”了,但是“人類學”這三個字對影像的影響卻無法消除。無論是拍攝了幾十年的老導演,還是初出茅廬的學生導演,影像總是給人以純淨的感覺,包括特殊興趣單元的對同性與變性對象的呈現都給人以自然的美感。我無法肯定是單純的影像給了我純淨的感覺,還是安靜的英格蘭北部的曼徹斯特,這個英國人心目中巨型的、吵鬧的城市給我提供了外部環境,或者是混合的、多元的因素共同作用,總之我平靜地半躺在影院裡度過了簡單的幾天。

從早到晚的觀影,又把一些新的形象刻在了我的腦海裡。對我個人而言,當故事片放映結束的時候,開啟的影院燈光往往宣告了銀幕形象在現實生活中的消失,而紀錄片則不同,因為紀錄片中的人物與我一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隻是物理空間把我們相互隔開,但他們的命運依然為我牽挂,所以我經常會想起那些紀錄片中的人物,想知道此時此刻他們在幹些什麼,想知道此時此刻他們可否一切安好?

電影節結束了,參展影片會在影像圖書館中繼續供人們觀賞,而所有“中國日”的影片會于11月份在大英博物館再次展映,以期有更多的公衆可以借此了解中國。而我回到了熱鬧的北京,希望那種安靜能幫助我更好地了解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作者為beat365官方网站講師 ,摘自《中國電影報》)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