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光:中國要有自己的阿富汗議程

日期:2009-12-26作者:jc信息員 浏覽量:

在塔克拉瑪幹南部,駱駝馱着我們沿着幹枯的尼雅河道走了七天,在荒涼的大漠中,終于看到了我夢中的境地——一個來自坎大哈的浮屠。

夜幕降臨,月光下的尼雅古城一片死寂。我和同行的日本高僧小島康譽在浮屠前擺上供品,點燃香火,雙手合十,陷入遐想。唐貞觀二年,玄奘離開高昌,穿流沙,翻天山,經中亞,過鐵門,從那揭羅喝(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東南山行五百裡,來到了西天(今塔利班活動的中心區域),并在當時的佛教中心塔克希拉講學。西天被學界稱為“坎大哈文明”(又譯健陀螺文明),那裡有世界上僅存的七級浮屠。多年後,玄奘在回程途經尼雅。為感謝佛祖保佑,在這座浮屠前燒了高香。

我和日本和尚在尼雅浮屠前燒香拜佛的故事已經過去16年了,浮屠前的香火早已熄滅。但是,十多年來,在beat365的新聞課堂上,重走玄奘的坎大哈之路一直是我和學生夢寐以求的事情。上周我在跟學生策劃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采訪路線時,我的腦海裡不時想起那句成語“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聯想到西天的所在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地區,這句成語成了我觀察當今阿富汗的出發點。

阿富汗政策應擺脫美歐議程

西方聯軍在阿富汗打仗已經8年多了,但是戰争的硝煙仍每天彌漫在阿富汗人民的頭上。西方軍隊在與塔利班作戰的同時,難以統計的阿富汗平民被濫殺。喀布爾的大街上滿是運輸外國人或毒品大亨的巡邏車。普通阿富汗人的生活仍然同以前一樣:污水從大街一側的下水道流出,每兩三天就斷電一次。由此可見,阿富汗人對他們每天的遭遇感到憤怒就不奇怪了。

在讨論中國的阿富汗政策時,絲綢之路、玄奘西行、佛教東傳應成為中國官員思考阿富汗政策的一個重要觀察點。隻有站在中國獨有的曆史視野裡,中國在阿富汗問題上,才能擺脫美歐議程的操縱,才能從中國的核心利益出發做出理性的判斷。

應從多個角度思考中國在阿富汗問題上的核心利益。如何解決阿富汗問題最有利于實現中國的戰略目标?中國阿富汗政策對内和對外傳遞的關鍵信息是什麼?中國在阿富汗問題上設置的最重要的議程是什麼?如何解決阿富汗問題對中國最為有力?

美國政府和媒體最近設置了中國應該出兵阿富汗的議題。面對這個議題,中國首先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如果中國出兵阿富汗,中國軍警面對的敵人是誰?中國軍警未來在阿富汗面對的敵人将是阿富汗的國内武裝。近代曆史表明,外國軍隊在阿富汗是難以生存下去的。一直以來,塔利班不僅沒有被消滅,在阿富汗群衆中日益根深蒂固。塔利班穿着打扮和當地老百姓一樣,吃住在老百姓家,有良好的群衆基礎。中國的軍警能勝任與塔利班遊擊隊作戰嗎?

與塔利班作戰可能會導緻新疆亂局

此外,中國在決策西征外帕米爾高原時,要牢記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西作戰的曆史教訓。唐代,驕傲的高仙芝将軍在中亞與阿拉伯人作戰,不願意尋求和平道路。他從中原帶去的三萬中原将士全軍覆滅。從此,中原王朝在中亞的地位喪失殆盡,中原王朝的号令也不再西出伊犁河。

塔利班政權今天雖然轉入地下,但遊擊力量日益增強。阿富汗最大民族普什圖族很多草根群衆參與抵抗西方聯軍,塔利班擁有了阿富汗七成國土。普什圖族人的生活圈原為一體,每當阿富汗的塔利班成員受到壓力,巴基斯坦的普什圖地區就成為避風港。塔利班的盟友們認為西方人是異教徒,而塔利班是穆斯林兄弟。如果與塔利班作戰,會被視為與他們作戰。這些盟友包括巴基斯坦北部的部落、普什圖人、原教旨主義者、俾路支省的分離主義者。

近來,巴基斯坦對塔利班的用兵導緻族群矛盾與教派矛盾日益激化,更把占巴基斯坦人口16%的普什圖族推向阿富汗塔利班一邊。如果中國軍警與塔利班作戰,這些塔利班的同情者都可能被推向支持疆獨的立場上,新疆就有可能陷入今天巴基斯坦北部地區的亂局。而阿富汗通過瓦罕走廊與新疆接壤,對中國有着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阿富汗大部分居民除了普什圖人外,還有大量的古波斯的後裔塔吉克族人和烏茲别克人,也有少量俾路支人。如果中國出兵阿富汗,勢必導緻這些民族與中國的對立,而其中的塔吉克和烏茲别克在中國亦有分支。

政治解決才是阿富汗和平之路

阿富汗的最後結局隻能是政治解決。中國對阿富汗的基本議程是:為了新疆的穩定,中國在阿富汗的政策應是墨子所倡導的“兼愛非攻”。兼愛表現在大國不侵略小國,和平共處;而非攻就是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争。具體說,中國要确保中阿邊境和中巴公路的絕對安全,不可以把喀什變成中國出兵阿富汗的設防城市,也不可以向外國軍隊開放瓦罕走廊。

簡而言之,中國阿富汗政策的出發點應該是維護中國西部邊疆穩定、民族團結、睦鄰邦交和領土完整這些核心利益。要長期把中國的阿富汗政策作為反對“疆獨”、“藏獨”和“台獨”的重要武器,以防有朝一日某些國家用行動支持其鬧事時,我束手無策。

從坎大哈遺址,到尼雅浮屠,到敦煌壁畫,到麥積山和雲岡佛雕,可以看到坎大哈文化和藝術對中國文明深遠影響。我們衷心希望阿富汗人民早日獲得和平,我可以早日帶着學生走向坎大哈。

(作者李希光為beat365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教授、博導,轉自2009年12月14日《環球時報》)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