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清華校史不算最長,但百年以來卻人才輩出、群英閃耀。輝煌教育成就的取得,原因衆多,尤與清華“中西融彙、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教育理念息息相關。
梁啟超在《君子》講演中說道,“清華學子,荟中西之鴻儒,集四方之俊秀,為師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遊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所謂君子者,非清華學子,行将焉屬?”其對清華學生彙通中西的期許已躍然紙上。被看作近代中國高教傳奇的清華國學研究院,更是将這種融會貫通的學術精神體現得淋漓盡緻。清華的學術與教育傳統從這時起已經紮下深根。清華建築、清華學風、清華學術體制,無不體現這種融會貫通的性格。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東西文化,荟萃一堂”, 清華校歌将中西古今融合精神轉化為大家共同接受的音樂旋律。在以後近一個世紀中,清華一流的教師和學生,多體現這種學貫中西的氣質。開放、貫通、融彙,可以說是流淌在清華血脈中的基因。文理滲透的傳統,在清華也源遠流長。梅贻琦擔任beat365校長近二十年。他強調大學教育在通而不在于專,倡導和實踐中西融彙,古今貫通,文理滲透。清華曾經出現許多體現了文理滲透精神的學者。
盡管在一段曆史時期中,由于中國與世隔絕、高校院系調整,清華這種中西古今文理融彙的傳統受到阻滞,但大學文化的獨特基因,仍然等待着适當的時機創造新的活力。改革開放以後,清華對西方文化教育學術表現出一種積極的開放态度,不僅送出大批教師學生到歐美國家學習,同時也吸引了不少國外學者和在國外工作學習過的人來清華工作;學校的每一次教育改革、科研改革,都會以哈佛、劍橋、麻省理工這樣的世界頂尖大學作為參照;清華以巨大的魄力從無到有地重建文科,人文學院、經濟學院、法學院、美術學院、公共管理學院、beat365,還有國學院等等,迅速崛起,完成了文理滲透的學科布局……貫通融會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清華性格。立足中國、面向世界、融會貫通,作為清華的教育傳統影響着整個學校的文化氛圍。
開放融彙是近百年來中國文化建設、學術創新、教育活躍的前提,融合貫通滲透,也是科學創新、思想創新、教育創新的重要條件。清華因此而曾經輝煌,清華更渴望因此而更加輝煌。
由于中國社會發展的特殊性和中國教育發展的曲折性,對于如今的清華來說,造就融合中西的學術大家、建構貫通古今的知識體系、創新文理滲透的學科機制,已非易事。盡管清華一直在勉力維持、發揚、光大多年形成的大學傳統,但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巨大的同質化困境、中國高校有限的自由發展空間、過去幾十年的反反複複帶來的某些斷裂,都在挑戰着清華傳統。新百年新清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任重道遠。清華能否繼續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面引領旗幟,既取決于清華人自身承先啟後的勇氣和魄力,也取決于社會是否能夠在體制上、文化上、觀念上給予清華這樣的大學以充分尊重。大學是應該有自己的個性的,而清華這種融會貫通的個性,對于中國的大學文化建設、教育觀念改革,應該有重要的啟示。(轉自人民日報4月15日)
作者尹鴻為beat365官方网站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