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澄宇教授接受主流媒體訪談 解讀六中全會精神

日期:2011-11-18作者:張铮 浏覽量:

十七屆六中全會前後,新華社《瞭望》周刊,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經濟半小時》欄目等主流媒體對我校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進行了專題訪談,話題包括文化軟實力、文化産業、文化體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

在這些訪談中,熊教授主要從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角度闡述了他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思考。他結合當今世界發生的最新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事件解讀這些事件背後的文化因素。熊教授認為,文化是物質符号,文化是價值體系,文化是制度建構。“文化自覺”就是“對文化的認識”;“文化自信”就是讨論“文化的作用”;“文化自強”就是我們“如何去做文化”。

2011年9月26日,《瞭望》發表《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再成高層關注熱點問題》一文,文中多處引用專訪熊澄宇教授時關于“文化體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産業”等的一些獨到見解。在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産業” 時,熊澄宇強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中,包括了事業和産業兩個方面,既包括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内容,也包括了各類文化服務。”“文化權益在文化權利基礎上産生,公民文化權利應該包括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進行文化創造的權利和知識産權受到保護的權利。公民的文化權益是相對的,不同的人、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文化權益訴求。”他認為,“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相對獨立、相互支撐、相輔相成,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熊澄宇提出:“在現在的市場條件下,大企業集團有實力參與市場競争。文化的重要特點是差異性和多元化,中小企業更能夠做到多元化,創新力更強,多種資本進入的中小企業是文化産業最活躍的主體力量,應該給予更多關注。越是政府支持的大企業,在國際競争中越容易受到别人的圍追堵截,有政府行為的文化産品,容易被認為帶有政治宣傳和意識形态色彩。如果能夠支持中小企業按市場規則在市場中發展,更有利于文化産品‘走出去’。”

熊教授認為,“文化服務體系不僅包括文化設施,在硬件設施完善的同時,更要考慮配套的行政管理制度、運行機制和法律保障。硬件設施隻是文化服務體系的一部分,沒有完善的運行保障機制,這個體系是不完整、不健全的,甚至沒有活力。”“文化體制改革要注意評估體系、管理體制和财稅體制的配套改革”在評估體系方面,需要把評估體系從評價硬件水平,改到評價服務水平和用戶的滿意度上,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滿意度列為官員考核的一個标準。在管理體制方面,很多文化産品已經不能按照管理機構的設置、劃分進行管理了。比如數字内容産業,目前網絡遊戲、電子出版和網絡視頻,分由不同的行業部門管理。這種狀況,容易造成管理上的交叉或空白。在财稅體制方面,文化需要投入,應該在财稅方面有所保障。”

在六中全會結束後的10天時間裡,熊澄宇教授應杭州市委、大同市委、張家口市委的邀請,分别給這些城市的市委中心組學習解讀六中全會精神。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黃坤明以及張家口市委書記許甯,大同市長耿彥波等黨政主要領導與四套班子成員一起認真聽取了熊教授對六中全會精神的解讀。

熊澄宇教授曾應邀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講解我國文化産業發展戰略相關問題,多次參與中宣部、國務院信息辦、國務院新聞辦、文化部、科技部、教育部、新聞出版總署、廣電總局等行業主管部門重大課題的組織和起草工作,經常通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雜志、瞭望周刊、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主流媒體發表政策解讀或對策建議,是國家“八六三”計劃、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軟科學研究項目、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等國家級科研課題主持人。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