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互聯網、泛傳播的大背景下,微博、微信、微視頻、微電影風行。從微傳播影響到微信息,微信息影響到微文化,微文化影響到微生活,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信息對我們的生活改變如此巨大。今年11月11日所謂的“雙十一”光棍節,淘寶僅僅用24小時創造了350.19億的交易額。這僅僅是微經濟的一個例子,微文化的影響實際上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微”文化和傳播的出現都是基于一項基本技術——互聯網技術。這個改變了過去傳播形态的技術,由過去的點對面的線性傳播方式轉換為點對點的網狀傳播方式。點對點的網狀傳播方式兼具信息的集聚和放大、過濾和整理、傳播和接受的功能,深刻地改變了信息傳播的規律,促成了通訊和媒體的社會化或者說社交化。每一個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并通過各自的社會化圈子進行網狀擴散,微信息也因而可以創造出信息沖擊波。一曲“江南style”刮起全球風就是典型案例。
媒介與生活的合二為一使微信息深深地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來沒有任何時代像現在這樣,媒介影響和決定着人們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我們稱之為“泛傳播”的時代特點,帶來了微文化的三個值得重視的現象。
第一,去中心性的社交化和文化的“部落化”。所有的微文化都有社交的特點,通過社交才能傳播和流行,比如微信、微博等。社交化促使新的超越地理空間的虛拟部落的形成。這些部落有較強信息共享性和認同緊密性,他們可能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沒有共同的空間位置,隻因玩同一款遊戲,或從小看同一部動畫片而成為這個部落的成員。這樣就帶來了社會的多元與分化,這種多元與分化使得我們在對青少年進行教育和社會化認同建構的時候,面臨着新的值得研究的課題。虛拟世界與現實生活的關聯變得日益緊密。
第二,文化的民主化和草根化。微文化脫離了文化的精英性,削平了文化的專業門檻,幾乎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這種草根化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反智化傾向,從而對知識的傳承和文明體系構成極大的挑戰。一方面,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話語表達空間和能力,但另一方面,這些知識的體系性和理性化程度都會降低,這使得我們通過傳統知識體整合社會時将會面臨極大困難。微文化填滿了年輕人的生活,占去了年輕人系統讀書和求知的時間。反智化傾向對知識的傳承、理性精神的建構、群落對立的協商提出了新的考驗。
第三,文化的碎片化和快餐化。喜劇、段子、圖片、動漫、140字以内的短文、心靈雞湯、名言警句,這些微文化的“微”體現,的确消解着文化的整體性、厚重性,甚至嚴肅性,一定程度上影響着文化知識的累積和傳承。将來的年輕人如何學習,我們如何評價年輕人的能力,我們如何解決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都是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微文化改變着文化生态,而且這種改變如此猝不及防。一方面,我們不必對微文化的出現痛心疾首或不屑一顧;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嚴肅研究分析微文化對社會整合、教育傳承、知識創新可能帶來的影響。也許,我們現在還很難對微文化現象做結論性的解釋,但我們理應對這一文化現象的流行給予更多的關注。(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