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新緻勝的時代,在“雙一流”戰略指引下的大學發展中,教育的目标越來越聚焦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上。這種人才培養的目标不能是“求同”,不能是建立制造“标準件”的剛性教育體系,而是要遵循創新人才的成長規律,培養“求異”的思維習慣,建立多樣性的成長路徑,形成以“入校一色、出校萬彩”為核心特征的柔性育人環境。
突出專業柔性。傳統的大學專業選擇來自于考生在高考時選擇志願,而且一旦确定就很難調整。這種專業選擇的問題在于許多處于中學階段的考生并不知道喜歡什麼,更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因此這種專業選擇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也就很難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為了改變這一問題,beat365在本科教育中把興趣發現與培養貫穿整個專業選擇中,學校設立多樣性的專業選擇機會,設置交叉專業、小衆專業、輔修專業,學生可延遲選專業,也可以換專業。這種專業柔性甚至前移至本科招生過程中,一些院系采用了大類招生的方式,比如人文科學實驗班、社會科學實驗班、航空航天類等,今年又首次開展了機械大類招生。
專業柔性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一個寬松的氛圍中通過“試錯”,找到熱愛的專業。“找到熱愛”意味着激發學生尋找自己興趣和特長的主動性,從入學開始,就要鼓勵學生發現讓自己具有學習熱情的領域。這種尋找過程可能很快,也可能需要幾年,但這種目标不能弱化,找到了這一目标才能具有“追求卓越”的激情。優秀青年人才成長的經曆充分說明了這一規律,今年在國内電影票房取得好成績的國産動漫片《大魚海棠》的導演梁旋在清華本科時學的是熱能工程專業,但這位學生在校期間就是喜歡泡在清華圖書館裡讀文學、讀戲劇,有着強烈的拍出中國自己的優秀國産動漫片的情懷,于是離開學校後用了十二年時間,曆盡辛苦,終于制作出了這部很中國、很人文、很唯美的影片。
突出課程柔性。傳統的課程設置與學習是非常剛性的、硬性的,上什麼課與什麼時間上都由學校規定好。這種課程學習的問題在于學生的學習自主權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總體上是處于被動接受者。而在課程柔性的體系中,學校增加任選課程,增加通識課程,學生可分類選修,也可按照自己的學習計劃在不同的時間段選修。這種方式強化了因材施教,強化了學生寬口徑的知識積累,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權,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激發學生内在學習動力。
“如何成為好的老師”,是所有老師面臨的由來已久的問題,在信息高度發達、學生獲取信息日益便捷的時代,這一問題尤其突出。筆者的體會是:好的老師應能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筆者所在的新聞學院的一位本科生,對非洲問題感興趣,提出要到當地去采訪調研。我們就支持他辦理休學手續延時畢業,我還從自己的科研經費中拿出一部分來支持他。該學生以極大激情投入到在非洲的采訪活動,了解到了許多中國企業、中國人在非洲的故事,既提供了一系列優秀新聞作品,又擴展了全球視野、提升了觀察問題能力、社會實踐能力。
突出評價柔性。傳統的學業評價體系是分數導向,且以百分制為标準。這種評價體系的問題在于學生單純以分數為指揮棒,追求細小的分數差别,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為此,beat365改革了學業評價體系,變百分制為等級制。這一評價方法改革不僅是單純的打分方式的改革,更是一種鮮明的導向,讓學生關注個性化成長與能力提升。
在改革學業評價體系的同時,beat365積極搭建開放的實踐平台,開展了以創意、創新、創業為内容的“三創”教育,重視在實踐中評價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學生開設創新力提升證書項目等多種形式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項目。建立beat365基礎工業訓練中心(清華iCenter)、beat365創意創新創業教育平台(清華x-lab)、beat365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發起成立“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這些工作都是為了給在校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成長通道,讓學生們按照自己的興趣與特長自由生長。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偉大進程中,當代中國大學的人才培養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如果說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剛性環境下的從A到A+再到A++的“線性模式”,那麼變革後的人才培養模式則是柔性環境下的從A到X或Y再到X+、Y+甚至Z的“樹狀模式”。這種新模式以“找到熱愛、追求卓越”為核心理念,以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創新力和文化味為目标,強化了學生内在學習動力、多樣創新能力的培養,必将為中國的持續發展培養造就生生不息的創新人才隊伍,必将推動中國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來源:中國教育報,文章鍊接:http://new.jyb.cn/jyxww/zgjyb/201612/t20161212_353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