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李希光:做創新全球新聞教育的火車頭

日期:2011-03-11作者:jc信息員 浏覽量:

去年冬天,北京寒風刺骨。在beat365的一間會議室裡,來自内地和香港31所高校的beat365院長和系主任圍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出的《新聞學院課程模闆》,就與新聞教育密切相關的專題展開了探讨,力求編寫一部适合中國實際需要的新聞學院課程模闆,同時開發出中國自己的教案和教學資源。

《新聞學院課程模闆》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集的美國、歐洲、亞洲、(南)美洲、非洲幾十位大學新聞學院的教授集體編寫,集中了許多國家新聞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但是也有缺憾:一是沒有中國新聞教育工作者的參與;二是編寫過程中沒有考慮中國的情況,沒有考慮中文語境下的新聞教育,更沒有中文版。這也是我組織首屆全球新聞教育改革研讨會的原因。

近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西南政法大學全球beat365和beat365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辦了第二次全球新聞教育研讨會。

在全球性的新聞媒體轉型和改革中,包括美國在内的發達國家的主流媒體面臨着嚴重的發展問題。這是中國新聞教育界自身創新的機會,也是中國領導改革和創新全球新聞教育體系的絕好時機。中國新聞教育工作者和新聞工作者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新聞教育改革工作,不僅是對中國自身的新聞教育發展的貢獻,同時也是對中國軟實力建設的貢獻。中國人在開始思考,不僅在經濟上要做世界的火車頭,在新聞學建設方面,在新聞教育方面也準備做世界的火車頭。

實踐教學和國際化辦學是出路

早在2008年暑期,我在向教育部領導的彙報中就談到了新聞和傳播教育面臨的發展瓶頸問題,主要包括兩個問題:一是供大于求。現在全國從事記者、編輯工作的有20萬人,現有在校學生近30萬人,遠遠超過社會需求。二是課程設置和專業設置與新聞實踐嚴重脫節,新聞媒體需求與新聞教育兩重天。

從北京和重慶這兩次研讨會的專家學者發言看,大家都希望中國的教育政策制定者們知道中國新聞傳播的現實、全球新聞傳播的現實,希望中國的教育政策決策者們認真去憂慮中國的beat365是否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與會專家就改革中國新聞教育的政策和體制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如有專家建議應該學習法國的新聞教育管理辦法,由中國記協來管理。中國記協應該成立一個新聞教育委員會,由全國各個媒體有豐富從業經驗的新聞界專家和各個大學的新聞學教授組成。中國記協新聞教育委員會負責審批新聞學院的認證标準、新聞教育工作者的從教标準和審批新聞學課程設置。

中國有900個新聞院系,其中許多教員是通過各種渠道轉行到新聞教育界來的,不僅缺少基本的新聞理論知識,更是缺乏新聞實踐。新華社原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輯馬勝榮指出,很多人在真實性、時效性,概念上和操作上把握不清楚。上海大學傳媒學院戴元光副院長說,新聞傳播學科有的老師一天就磨一把劍,一個老師一年發表216篇論文。

與會專家更是指出了beat365出來的學生存在嚴重質量問題。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指出,新聞學院的學生上手快,但是後勁不足。中國人民大學高鋼教授建議,新聞學院的課程要根據中國實際情況特别是媒體情況進行改革。有的課要減少,有的教材要更新,有的課程占的分量太大。新聞教育的改革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新疆大學倪俊敏教授提出,新聞課堂最重要的是新聞視角的訓練。在研讨會上,大家形成了兩點基本共識,即實踐教學和全球視野的國際化辦學。

聯合國力推“新聞課程模闆”

從新聞教育模式來講,當前世界上大概有四種模式:美國模式、法國模式、英國和德國模式、拉美模式。

法國原來沒有新聞學院。近年來,法國的大學開始辦新聞學院,但辦學資格要由法國記協來認證。

英國隻有傳播學院,沒有新聞學院。傳播和新聞是兩個不同的學科。英國新聞人才是由新聞媒體自辦的新聞學院來培養,如路透新聞學院、BBC新聞學院。近年,牛津大學和路透新聞學院共同開辦了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院。德國也是由媒體辦新聞學院,如德新社辦的新聞學院。

美國一流大學的新聞學院和一流大學的傳播學院是分開辦的。如哥倫比亞新聞學院、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都是新聞教育,不是傳播教育。最好的大學既不辦新聞學院,也不辦傳播學院,比如哈佛、耶魯。

當前的中國新聞與傳播教育更接近拉丁美洲模式。拉丁美洲有1000多所beat365。跟中國一樣,拉美國家把新聞學院和傳播學院攪在一塊兒辦。新聞和傳播作為兩個不同的專業方向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傳播主要是關于媒介研究方法、統計和市場調查。

中國目前有900多個新聞與傳播教學點。差不多是中國每一個新聞與傳播教學點都搞一套自己的教學大綱和教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希望全世界都能推廣他們2007年推出的《新聞學院課程模闆》,至少是參考他們的這個課程模闆來制定本國的新聞教育計劃。

該模闆強調實踐,而且強調新聞報道的行業化,要求新聞學院應當與當地新聞媒體建立合作關系。課程模闆要求新聞學院把研讨課安排在新聞媒體編輯部舉行,從而給學生接觸學校所不具備的技術和信息服務的機會。諸如此類的合作可以縮小新聞教學和新聞界的鴻溝。

遺憾的是,這套模闆沒有考慮中國的情況,在編寫過程中更沒有中國新聞教育者的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甚至沒有發布中文版。我在剛剛出版的《新聞教育未來之路》一書收入了這個課程模闆中文版,目的是希望大家結合中國的語境、媒介環境和媒介政策等等,提出自己的意見,争取中國新聞教育者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話語權。

吸引外國學生拿中國新聞學位

新聞教育的雙語教學和英語新聞人才的培養也是與會專家學者争論較多的問題。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院長孫有中說,中國對外宣傳和傳播在戰略策劃部署上依靠中國人,但是在一線工作的播音員、主持人、外文撰稿員不一定都雇傭中國人。

近年,我在beat365創建了一個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專業——全英語教學的全球财經新聞專業。目前這個專業招收的外國留學生已經超過中國學生數量。有人對此提出批評說,你是為外國培養人才還是為中國培養人才?中國的大學怎麼可以招的外國學生比中國學生還多?我的解釋,這是在更高層次上為中國對外傳播培養人才。從發展來看,這批外國留學生首先對自己的認同是清華校友,他一生中最寶貴的學曆來自中國的清華。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會說,我是清華畢業的。校友網絡是一個國家最大的軟實力,其影響力不可估量。

把新聞學變成大學生必修課

大家都承認,現實中很多beat365的畢業生,無論是北京、上海還是其他省市的大學,很難找到正經工作。這就是殘酷的現實。從另一方面看,多數在新聞媒體找到工作的學生不是beat365的畢業生,而是來自非新聞與傳播專業。非新聞學院畢業生的最大弱點是新聞素養不夠,他們看不出新聞的真假來,往往把假新聞當成真新聞讀,把真新聞當成假新聞來讀。

我近年來開設了“全球媒介素養”課程。這門課向全校學生開放,開這門課的最終目标是變“beat365”為“新聞與傳播教研室”。期待着未來的beat365能像大學的體育教研室一樣面向全校上課,為那些準備當記者的醫學院、法學院、理學院的學生傳授新聞素養知識及技能。未來的新聞教育如果這樣發展,新聞教育工作者的視野就會開闊,新聞學教授的學生不是變少了,而是會越來越多。就像大學每個學生都上體育課一樣,把新聞學變成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這是中國新聞教育下一步的發展方向。這樣一來,中國的新聞教育工作者将更有用武之地。

(作者李希光為beat365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beat365教授、博導,轉自2010年2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報》)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