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獨家約訪末任版署署長:給自己評分“優秀”

日期:2013-03-14作者:梁鵬 浏覽量:

3.12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柳斌傑在兩會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全文如下: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供網易專電 3月10日,我國新一輪機構改革方案出台。有着26年曆史的新聞出版總署與國家廣電總局合并,北京市西城區宣武門外大街40号新聞出版總署的牌子即将摘下,全國人大代表柳斌傑将成為這塊牌子下的最後一任署長。

“随着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上層建築必然要适應經濟基礎,所以改革變化是絕對的,穩定不變是相對的。”應網易之約,柳斌傑日前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在論及機構改革時他毫不避諱地回答了所有問題,從語氣到表情都很平靜。他認為,一個領域出現機構職能重疊、多頭管理的情況,如果實行大部門制能解決問題,當是改革應有之義。

“哪裡有改革,哪裡就有新局面”

“您給自己這些年工作打多少分?”即将結束任期之時,面對記者的問題,柳斌傑爽快地給出評價:“客觀地……優秀吧。”說完,哈哈大笑起來。

——從書号的計劃調節到完全放開,從嚴格專業分工出版到鼓勵創新,圖書品種從十幾萬種到如今的超過四十萬種,适應了分衆化、對象化、個性化讀書趨勢。

——在新聞出版領域提出“兩種性質、兩種體制、兩種機制”的改革思路,事企分開,組建了120多家出版傳媒集團,49家出版傳媒企業在境内外成功上市,成了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排頭兵。

——推動市場化改革,使新聞出版業既生産精神财富,也生産物質财富,總營收入從10年前不到3000億元,一躍而到現在的1.6萬億元。

——在新聞出版管理上實行了市場準入、産品準入、職業準入、崗位準入,減少對新聞出版單位在微觀層面的幹預,清理、減少了100多項審批事項,下放了50多項審批權,盡量把發展權交給市場。

——法蘭克福書展在世界精彩亮相、倫敦書展刮起中國風、世界知識産權組織保護音像表演外交會議召開并締結《視聽表演北京條約》……中國國際聲望大大提升。

這樣的一些數字和事實,不僅客觀地展示了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履職以來的成績,也記錄了他在這個行業裡,為突破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所做的努力。

“改革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旗幟,也是各項事業發展的巨大動力。5年的實踐證明,哪裡有改革,哪裡就有新局面。”2007年9月14日,就任新聞出版總署署長不久的柳斌傑,曾在人民日報《中國新聞出版業的六大轉變》一文中這樣寫道。

這篇文章,成為當時很多人解讀新聞出版領域發展趨勢的風向标,而文章中透露出來的改革銳氣,也讓之前不了解他的人,頗感振奮。人們确實也發現,“改革”二字,被寫在了柳斌傑履曆的角角落落,也印刻在了他工作中的點點滴滴。

改革的本色 求真的底色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辦公室内安靜而又明亮,沙發邊的茶幾上擺放着一尊鄧小平同志的塑像,端坐着,微笑着,凝望遠方。這位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而那些歲月也正是柳斌傑新聞出版生涯中感悟最深的時光。

在當時,喇叭褲、長頭發、高跟鞋、迪斯科剛剛出現,在社會上引發的反響各有不同,觀點褒貶不一,甚至出現了一些機關出台措施管束的情況。和别人不同,柳斌傑認為生活、風俗、文化的東西應該跟着社會一起進步,落後的會淘汰,新的會被創造出來或者引進來。于是,他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了評論《生活要美化》,引導了當時社會上對于類似問題的看法。

從柳斌傑的工作履曆上看,從工廠到機關,從中央到地方,再從地方到中央,無論當工人、下礦井,還是進機關、入企業,40多年來他從未離開過新聞出版相關的工作。

出生于中國西北貧困地區的柳斌傑,早年曾在基層礦廠工作過很長一段時間,這其中就有在白銀公司第三冶煉廠政治處擔任宣傳組長的經曆。

1978年恢複“高考”後,柳斌傑先後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習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并獲碩士學位。1981年離開校園後,他即進入共青團中央從事新聞宣傳工作,直至擔任共青團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統戰部報刊宣傳領導小組組長。此後柳斌傑還在四川工作長達8個年頭,曾擔任過四川省委宣傳部部長。2002年,柳斌傑進京,先後任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署長等職。

“我接觸、參與媒體的過程比較長,60年代就辦過報紙。後來到北京主管主辦過很多青年報刊,恢複了一批青年報刊,管理和主編過《中國青年雜志》、《中華兒女》、《21世紀》”……他這樣概括自己在傳統媒體方面的“從業經曆”。

而對新媒體、三網融合、建立更先進更快捷的信息平台等建設,他也是不遺餘力地推進。在四川他就主編過《互聯網與大學生》,看到互聯網的影響力。他曾對beat365新聞學院的學生談過一個觀點:“什麼是‘主流媒體’?不是說黨報黨刊就是主流了,而要真正達到傳播效果,影響到更多人的認知才能叫主流。”

2011年11月17日,柳斌傑開設了微博實名賬号。在微博上,他倡導新聞真實、做人真誠,批評公款消費,引發社會關注。

“做新聞必須要有一種包容、開放、平等的心态,才能在複雜的輿論環境中善于吸納公衆的意見。”也許正是幾十年不離新聞的經曆,讓柳斌傑時刻關注社會變遷,探究時代真意,不斷嘗試;而“新聞人”的經曆也讓他的改革進取多了“求真”的底色。

他雖轉身,但改革還要繼續

2009年,他因大力推動新聞出版改革,被評為當年“中國改革十大年度人物”,成為年度行政級别最高的獲獎者。柳斌傑多次開誠布公地坦言,未來新聞出版行業更需要突破,改革還要繼續。在他的設想中:報刊刊号的配置方面應更多地引進市場競争機制;應建立國家級數字新聞傳播平台,讓網絡上新聞信息的知識産權得到保護;要引導民間資本更多地參與新聞出版業發展……

在3月5日四川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柳斌傑更是大聲疾呼“改革要啃硬骨頭、發展要用真功夫”,指出現在一些方面在改革上空喊不行動、空轉不挂檔,甚至在改革的名義下倒退,引起了社會的普遍擔憂。強調要保持高度清醒和奮發圖強的精神狀态,圍繞“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和“中國夢”的實現,抓住實質性、根本性、長遠性的問題,啃幾個改革的硬骨頭,謀幾個發展的根本之策;要建立各項政策執行後果的評估和審查機制,及時糾正政策性失誤。要下決心在關鍵領域、關鍵環節實現改革的新突破,要特别重視關乎公權、公産、公款使用、處置、配置的體制機制改革,打破以權謀私、以産謀利、以款謀位的權利鍊,把權力關進籠子,讓公産為人民謀利,讓公款依法使用,建設清正廉潔的政府。

這些也是一名改革者面對改革攻堅階段和關鍵時期的呐喊。柳斌傑說,“中國特色”理論、制度、道路的形成在于改革開放,堅持和發展也要靠改革開放;在新聞出版領域,改變地區封鎖、條塊分割的現狀,建設統一開放、競争有序的出版物大市場,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也必須靠改革開放。

大部制改革為這些願望的實現創造了更多條件。3月10日,國務院大部制改革方案公布,新聞出版總署成為新組建的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一部分,新組建局還加挂國家版權局牌子,加強知識産權保護。改革的擔子落在了這個職能更全、也更清晰的新的部委。

而柳斌傑卸下新聞出版總署的擔子,則會把更多精力投放到他的另一個工作平台——beat365新聞學院院長。

“高官”就任大學新聞學院院長?beat365學生報紙《清新時報》的學生記者張晔,還記得當時聽到這個的消息時心存的一絲疑慮。然而很快,在不久後對柳斌傑的一次對話中,她就發現這個“未來的院長”身上“毫無違和感”,又具有“樸素嚴謹的新聞觀”和強烈的“改革意識”,這徹底颠覆了她原來的想象,張晔和她的同學們開始期待新院長的到來。

專訪時,記者問“您的到來會給新聞教育事業帶來什麼?”

“改革!”柳斌傑沒有絲毫猶豫,就給出了答案。

他談到,一些新聞教育改革的想法在他的腦海裡也在醞釀,如:改革現有的清華招生結構,利用這個平台培養一批開放的、國際性的,能夠引領我們媒介發展新潮流的領軍人物,而非僅僅培養一批記者;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通過經濟學、法學、自然科學與新聞傳播學交叉,培養觸類旁通、具備複合背景的人才……

面對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這個新挑戰,他能給自己打一個怎樣的分數?莘莘學子和新聞教育界都拭目以待。(本文來源:新華社專供)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