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文化向世界遠播 中國關鍵詞系講好中國故事的支點

日期:2015-01-19作者:梁鵬 浏覽量:

【提要】“要講好中國故事,就必須要構建融通的中外話語體系,要構建這樣一個話語體系,就必須有能夠充分準确表達中國的關鍵詞。相關專家還對翻譯工作者前期參與問題、加強對社交媒體的推廣的角度,對構建融通中外話語體系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原标題:中國關鍵詞,講好中國故事的支點(深聚焦)

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孔子學院的學生

資料圖片

2014年12月,有兩件事兒,讓人們更加關注中國語言的力量:

19日,由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研究院等打造的權威解讀當代中國核心話語的“中國關鍵詞”多語平台在京發布,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等5個專題的首批77條核心詞彙的權威解讀和闡釋以中、英、法等7個語種同步發布。

24日,“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首批術語發布儀式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首批發布的術語共81條,既包括“道”“氣”“仁”“義”等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特征與思維方式的核心術語,也有“陰陽”“詩言志”“修齊治平”等屬于交叉學科的術語,其中,個别條目如“不學詩,無以言”等術語,第一次作為學科術語被挖掘整理。

如何讓解讀傳統與當代中國的關鍵詞,推進中國聲音更好地向世界遠播?立足當下,仍然需要我們共同思考。

給世界讀懂中國的支點 聲音的傳播,故事的講述,離不開話語體系的構建,需要詞語的基礎支撐。詞語,不僅是代表特定意義的符号,更是精神的濃縮,曆史的定位。而某些可以成為關鍵詞的詞語,就更是對社會、文化的總體狀況、曆史流變等的體現與反映,是思想文化的精粹。

從傳統與當代的中國關鍵詞入手,是進行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需要。“媒介文化研究必備經典《關鍵詞》的作者雷蒙德•威廉斯提出一個觀點,文化和傳播的核心就是關鍵詞的傳播。”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史安斌指出,“皮尤基金會做了一個調查,47%的拉美人認為美國的核心價值觀是民主,但是說到中國的核心價值觀的時候,這個數字是零,連對我們比較友好的非洲和拉美的受衆都覺得比較模糊。我覺得中國在整個世界的形象傳播中的短闆就是理念和觀念的傳播。” 中國關鍵詞,正是旨在尋求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支點。

“要講好中國故事,就必須要構建融通的中外話語體系,要構建這樣一個話語體系,就必須有能夠充分準确表達中國的關鍵詞。我們今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做好對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的最基礎性的工作。” 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王曉輝指出。

談及解讀當代中國的關鍵詞項目,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剛毅介紹:“旨在搭建向國際社會系統解讀闡釋當代中國的多語種平台,幫助各國更好地了解中國。”再看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 發布的傳統中國關鍵詞,同樣旨在構建中國的話語和價值體系,在國際文化交流與傳播中赢得話語權,促進世界文化的融合與建設。

這些關鍵詞“是關于中國的論述。”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院長王博認為,“從學術的高度,有内在研究的需要;超越學術的範疇,則是中華文化與世界的交流問題。”

傳統與當代,看似時空遠隔的兩類中國關鍵詞,卻都是闡釋、解讀中國的理念、思想文化的精華,将當代與傳統交彙,用親切、普通語言傳達中國的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如何準确表達中華文化的核心概念 “權威、管用”是傳統與現代兩類中國關鍵詞共有的功能和特點。不論是77條核心詞彙還是81條術語,從篩選、立目、釋義、翻譯,都有着嚴格的标準和要求,有專門、權威的專家團隊,提供了統一、權威的版本;同時,每條中國關鍵詞的闡釋都采取了簡明釋義和外文翻譯的方式,降低外國讀者認知的門檻和難度,有利于提升傳播效果。

但是,一個不争的事實仍然擺在我們面前,要向國際社會準确表達中華文化的核心概念,傳遞好關鍵詞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在前進的路上,依然面臨嚴峻的挑戰。

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孫海燕指出,“構建融通中外話語體系是一個滾動的全鍊條的過程,要抓住關切去研究、融通中外去解讀,再去傳播、回饋、修正,我們下一步要從全鍊條的角度使勁。”

中國外文局局長、中國翻譯研究院院長周明偉指出了工作中面臨的四個挑戰:

“有關中國核心詞的研究,相當一部分精力集中在傳統的中國文化文明,中國的文學、醫學、曆史、哲學、語言等。要向國際社會解釋好這種形式的中國聲音和表達,首先要解決的不是外語,是中文,是對這些最新中文表達本身的理解,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挑戰;第二,是大數據帶來的翻譯本身遇到的挑戰,對受衆定位不清,未集中精力解決最需翻譯清楚的内容,這些問題如不認真思考和應對,中國聲音始終傳不出去;第三,依然有挑戰的是目前中文起草和外文翻譯之間的距離還很遠,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第四,延伸的資源還較少。”

打造中國價值觀的“維基百科” “不是所有人都看得懂中國,對生活在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裡的人,我們的表達不是所有人能明白。”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唐聞生強調,“中國關鍵詞項目是很多人努力的成果,同時,我們還不能止于此。不僅要有增補,還要有修改;要保留一個暢通的渠道,有一個互動,不斷地進行更疊。”

針對哲學共性和曆史傳承問題,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張西平建議:“哲學共性非常重要,傳播的時候,既要講自己,也要講人家。要從人類共同的智慧,從共性的角度入手。也要注意曆史性,應該在解釋當代政治詞條時,勾連曆史傳統,還要注意由共性的出發再解釋個性。”

“從傳播學的角度,一個更前瞻性的建議是要打造中國價值觀的‘維基百科’。從長遠看,一方面要影響有影響的人——各國政要、學界精英人士,更重要方面是影響容易被影響的人,即青年受衆。” 史安斌指出。 另外,相關專家還對翻譯工作者前期參與問題、加強對社交媒體的推廣的角度,對構建融通中外話語體系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中國關鍵詞,解讀着中國,融通着世界。在今後的發展中,促進中國關鍵詞的整理、譯介和傳播仍是一項長期任務。以中國關鍵詞作為讀懂世界的支點和窗口,推進中華思想文化的傳播,維護文化主權、增強文化信心、促使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我們充滿期待!(來源:人民日報,轉自中國日報網,鍊接地址: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dfwhyl/2015-01-15/content_13046810.html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