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網】“全能選手”南婷:一定要為夢想做些事情

日期:2015-04-13作者:梁鵬 浏覽量:

她是一個勤奮而有智慧的記者:為了報道更真實,在家附近“卧底”擺地攤蹲守一個月,和城管、小販交上朋友還月入不菲;亞美尼亞總統來訪,她文字、攝影、攝像“一肩挑”出色完成任務;潘石屹、劉強東等業界大佬以及倪光南、方濱興等院士和專家學者都信賴她的采訪。她也是一個獨立而理性的自媒體人:做微信公衆号不趕潮流不媚粉絲,卻每天都有大量粉絲的投稿與郵件,甚至有外地粉絲要來京求識“廬山真面”;她還是一個頗有情趣的段子手,出口就能讓你重新認識語言組合的奇妙魔力,即便是“煲雞湯”,她也能讓你痛快地幹下一碗。“幹啥啥成”,媒體人南婷的自我調侃中,絲毫看不出居功自傲,有的隻是獨辟蹊徑的絕佳創意與百倍努力之後的水到渠成。

南婷(左二)深入太原鋼鐵集團采訪。 圖片由本人提供

求正義:“我們需要傳播更具正外部性的信息”

2003年,山西姑娘南婷來到了清華校園,兩年的英語學專業學習之後,她轉專業到了beat365官方网站新聞學專業,談及當年的選擇,她毫不猶豫地說道:“就是要追求正義啊,想要留下一些東西。”大學時期的南婷,非常愛看白岩松的節目,“公平正義感”帶着她走上了記者的職業生涯。

身為記者,南婷對自己的身份有着特别清醒的認知:“每個人看似不起眼的言行會給别人帶來很大的影響。”互聯網時代,媒體影響力“無孔不入”,網絡上的各類信息也是魚龍混雜,我們需要提升判斷力去識别網絡空間的真僞、獨立思考,而不是人雲亦雲。曾經修過經濟學雙學位的她,用一個經濟學中的術語來類比,“我們需要多做具有正外部性的事情”。在南婷看來,國家提倡做中國好網民,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行善,都能帶來正外部性。每個網民即便是每天發一條正能量的朋友圈消息,都可能使他人受益。在這個過程中,自媒體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可觀的,“每個自媒體賬号都有不同群體的粉絲,粉絲看到之後會再次轉發,分享之後能量就非常大了”。

對于網絡空間的各種“負能量”,南婷分析稱,網民的關注與圍觀或許出于一種應激反應,“因為惡的東西違背了人性,與慣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不一樣,就會給你一個刺激,進而産生吸睛作用”。7年的媒體人從業經曆,她一直在探索如何才能傳遞産生更多正外部性的信息。“引人向善,還是需要傳播讓讀者産生同理心的東西才能真正打動人。”南婷總結說。

識大局:“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作為一名互聯網領域方面的跑口記者,南婷在科技以及互聯網領域内積累了不少的資源。“她的報道比較專業、權威,理性、客觀,不回避問題,具有建設性。”一些受訪人士如此評價她并信賴她,“一些别人采訪不到或很難采訪到的人,她卻可以采訪到”。随着2014年初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的成立,南婷深刻意識到,這一領域迎來發展的春天,她和隊友們一起開展的“建設網絡強國”系列調查,在業界産生強烈反響。這也讓她萌生了在新媒體上辟一塊地兒的想法,一系列機緣巧合,微信公衆号“網界觀察”誕生了。得益于記者身份的天然優勢,公衆号甫一亮相,便引發了業内人士的強烈關注。

在2014年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閉幕式上,南婷(右一)與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親切交談。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炎良 攝

“互聯網像是洪大的浪潮,所到之處必帶來沖擊和改變,這其中影響最多的是民生福利的改善、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南婷伸開雙臂,恨不能将眼前的整張桌子都包住。“深度剖析網絡空間格局的變化和網絡業界的熱點問題”,“網界觀察”的功能介紹中這樣描述,行業資訊、專家解讀、大家暢談,一個都不少,南婷希望将公衆号定位為一個觀察者與思考者的角色,即便是公衆号的logo也被她賦予了深意,“繁體字‘網’有種網絡‘絲絲相連’的感覺,像這個網絡時代一樣。”南婷解釋說。

目前“網界觀察”粉絲數有4000多,數量不算太多,但活躍度卻很高,“很多決策層及媒體内的資深人士都關注我們,文章打開率非常高”。南婷并不擔心“網界觀察”的粉絲數量,她更關注粉絲的媒介素養,“我希望我們去影響有影響力的人”。對于不少公衆号的“賣萌”與戲谑搞笑,南婷也想過是否要轉變一種話語方式,讓網民更容易接受,但最終她還是決定回歸最初的定位,要傳播“更富有理性、建設性的聲音”。

除了敬業和專業外,業界對于南婷的評價是動員力、号召力強,在2014年7月份舉行的XP挑戰賽中,她帶領年輕的團隊協調騰訊、百度、360等多家網絡安全公司公關力量定立宣傳報道規則,避免互聯網公司間可能出現的口水之争,并采寫大量理性客觀、聲音平衡、讓各公司公關信服又科普網民的稿件。

善俯身:“社會的寬容度還是比較大的”

南婷堅信隻要有想法,就可以很快實現。曾經,她為了報道城管與小販的相關新聞,利用零碎的業餘時間在家門口“練攤”,想借此深入了解小販的生存狀況與城管的管理方式。為了報道好電商,她自己開淘寶店嘗試。

“我們現在處于一個有夢想就可以去實現、非常包容的大時代。比如我曾經采訪過這麼一個全職媽媽,本着想給自己寶寶買到放心紙尿褲的初心做起了淘寶店,然後三年時間一路發展到目前估值達4億美元的母嬰電商。”

“包容的環境讓你願意去創新、嘗試。比如我開公衆号這件事,其實領導和長輩完全可以限制說,你不能做這件事,别人會認為你是職務行為。但是他們并沒有限制,還給了我大量的支持和試錯的機會,鼓勵我堅持做下去,守好這塊施展的舞台,傳播社會正能量。”

做記者7年,南婷的身上少有經驗豐富之後“炫技”的新聞“匠氣”,反而更加深刻認識到人性的動人,“媒體要講人性化,每個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懷的,如果寫出的稿子自己看了都打動不了,又怎麼去打動讀者”,對于當下以80、90後為主的網絡群體,尤其是粉絲以青年人為主的自媒體,南婷更希望發揮青年群體的語言傳播特點,用90後的語言去影響90後,而不是70、80後的語言去教化90後。“好的傳播都是有情感、有人性的東西在裡面。”她補充說。

守夢想:“一定要為夢想做些事情”

南婷走起路來虎虎生風,給人風塵仆仆的感覺,她堅信“深耕”自己的領域,一定可以找到“世外桃源”,“如果你覺得當下的工作讓你很痛苦,一定是還沒有找到對的方法”。笃定而理性的南婷也有感性的時候,“我記得有次采訪一個侗族姑娘,聽他們演唱侗族歌曲時,我情不自禁流出淚來,那種純真着實讓人感動。”

生活中南婷更像是一個段子手,“一個人首先應該是個有趣的人,這樣别人才會願意跟你交流”,她在自己的社交網絡上發布的東西非常生活化,諸如“工作再忙碌,也不要失去生活情趣,成為一個面目可憎的人。生活再貧瘠,也不能沒有愛與包容,要做一個有溫度的人”這樣溫情的感慨。

除了記者和自媒體人的雙重身份,南婷還是一個兩歲寶寶的媽媽。因為經常在家寫稿子沒時間陪女兒,孩子一直由爺爺奶奶帶着。寶寶一看到别人在電腦前打字,就湊過去問:“叔叔,你在寫什麼稿子?”南婷邊說邊笑。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努力一下是完全可以解決溫飽問題的,在這個基礎上就一定要為夢想做些事情。”無論是做記者還是創辦自媒體,南婷一直都在實現夢想的路上。(來源:中國青年網,作者:張樂 闫英明,文中主人公系我院2004級畢業生,标題圖片有改動。原文鍊接地址:http://news.youth.cn/wztt/201504/t20150412_6575593.htm)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